
歉收的时日。 唐 刘禹锡 《谢恩赐粟麦表》:“臣初到所部,便遇俭时。今蒙圣慈,特有振恤。”
“俭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俭时(jiǎn shí)指歉收的时日,即农作物收成不好的时期。这一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因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导致的粮食短缺情况。
唐代刘禹锡《谢恩赐粟麦表》
文中提到:“臣初到所部,便遇俭时。今蒙圣慈,特有振恤。” 此处的“俭时”直接指代灾荒时期,并提及朝廷的赈济措施。
宋代诗词中的引用
如梅尧臣诗句“饮啄不计丰俭时”,通过对比“丰”“俭”两种时期,强调生存的艰难。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使用“荒年”“歉收期”等替代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谢恩赐粟麦表》原文或宋代相关诗词。
俭时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俭和时。俭字的部首是亻,笔画数为9;时字的部首是日,笔画数为10。
俭时一词源自《论语·雍也》中的一句话:“俭而不废,舍不得其生也”。意思是在适当的时候节省,不浪费。这个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节俭文化和智慧。
俭时在繁体中的写法是“儉時”,字形保持相同,只是书写方式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俭时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书法风格,汉字的形态和笔画有所不同。然而,对于俭时这个词来说,其基本的字形和意义保持一致。
1. 老祖宗教导我们要俭时,不可铺张浪费。 2. 他一直秉持着俭时的原则,从不浪费时间。
俭朴、节俭、省俭、持俭
节约、节省、勤俭
奢侈、浪费、挥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