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鸡肋的意思、鸡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鸡肋的解释

亦作“鷄肋”。1.鸡的肋骨。比喻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弃之事物。《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备 因险拒守”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 杨脩 便自严装,人惊问 脩 :‘何以知之?’ 脩 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 汉中 ,知王欲还也。’” 宋 杨万里 《晓过皂口岭》诗:“半世功名一鸡肋,生平道路九羊肠。” 明 吾丘瑞 《运甓记·辞亲赴任》:“征舠已集,拜辞偷泪滴,只为鸡肋功名,把北堂杳隔。”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何华珍》:“宦海中风波岂有定哉?君前程止此,久恋鸡肋何为?”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三:“某些领导对咱看不惯,把咱当成‘鸡肋’!”

(2).鸡的肋骨。比喻瘦弱的身体。《晋书·刘伶传》:“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 伶 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螳臂拒辙,鸡肋承拳,万万相殊,破之必矣。”一本作“鷄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叹十分狼狈,村拳共捱,鷄肋同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鸡肋"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历史文化积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核心含义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本义溯源 字面指"鸡的肋骨",《齐民要术·养鸡》记载古代将鸡肋视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食材部位。三国时期《九州春秋》记载曹操以"鸡肋"比喻汉中战局,形成典故雏形。

二、引申义发展

  1. 价值评判:指"价值不高却又不忍舍弃的事物"(《汉语大词典》),如宋代苏轼《谢馆职启》中"鸡肋之曹"比喻无关紧要的官职
  2. 文学意象:明代胡应麟《诗薮》以"鸡肋"喻指艺术创作中食之无味的平庸作品
  3. 决策困境:现代语境中常用于形容进退两难的抉择,如王羲之《十七帖》所云"鸡肋之喻,诚哉斯言"

三、语义演变轨迹 该词从具体物象发展为抽象概念,体现了汉语"托物喻理"的造词特点。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其语义转化过程中的"虚实相生"特征,这种演变模式成为汉语词汇学研究的重要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鸡肋”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一、本义与典故来源

  1. 字面含义
    指鸡的肋骨,因肉少无味、弃之可惜而得名。

  2. 历史典故
    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曹操攻打汉中时,见士兵送来的鸡汤中有鸡肋,感叹“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此比喻汉中“食之无肉,弃之不舍”的尴尬处境。
    (注:部分网页误将出处归于《红楼梦》或《后汉书》,实际典故源自三国时期。)


二、现代引申义

  1. 核心含义
    形容价值低微却难以舍弃的事物或行为,例如:

    • 无趣但勉强维持的工作
    • 鸡肋的电子产品(功能不足又不舍得丢弃)
    • 鸡肋感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关系)
  2. 网络语境扩展

    • 指“无实际意义但不得不做”的状态,如繁琐的流程;
    • 形容作品内容平淡缺乏吸引力;
    • 甚至可描述亚健康生活状态。

三、使用场景举例

提示:若需查看具体典故原文,可参考《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别人正在浏览...

白蛉鞭捶鳖臛别择笔疏鄙谚拨杯不是事厂房禅坐琛贡齿轮赤螘皴皮打嘴仗电厂电掣风驰独脚腿蕃炽饭槃菲才负愧夫妻店羔鴈瞽宗黑霉贿通假门假事椒宫焦辣辣胶柱调瑟甲殻动物旧坊絶粮媿避逵衢连序鳞比柳眼茶挛圈露板履倾庙乐末末镍镉电池起吊窃钩窃国器类泣麟荣泰霜娥投央佗心通图腾柱委靡维生武巾遐籍险厄咸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