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郎的意思、外郎的详细解释
外郎的解释
(1).官名。 汉 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掌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外郎。六朝以来,亦称员外郎,谓正员以外的官员。《汉书·惠帝纪》:“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6*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外郎,散郎也。” 唐 张籍 《寄元员外》诗:“外郎直罢无餘事,扫洒书堂试药炉。” 宋 王禹偁 《制除工部郎中出内署》诗:“莫嫌工部官曹慢, 杜甫 才名是外郎。”参阅《通典·职官十一》。
(2). 宋 元 以来对衙门书吏的称呼。亦指县府小吏。小说词曲中多用之。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四折:“今日 包待制 大人陞厅坐衙,外郎,你与我将各项文卷打点停当,等僉押者。”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麪,水麪打一和,糊涂成一片。”《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却有 严公 儿子平日最爱的相识,一个外郎,叫做 丘三 ,是个极狡猾奸诈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外郎》:“散郎谓之外郎。今以之称吏员,乃世俗相褒之辞。”
词语分解
- 外的解释 外 à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外公。外婆。外甥。 称岳父母:外父。外姑(岳母)。 称丈夫: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关系疏远的:外人。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
- 郎的解释 郎 á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 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郎。员外郎。 姓。 郎 à 〔屎壳郎〕“蜣螂”的俗称。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外郎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外郎"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汉语词汇,主要在宋元时期使用,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 基本释义:古代官职名
- 指称对象: "外郎"最初指代的是中央官署(如六部)中职位低于郎中的官员。在宋代官制中,它是"郎官"(员外郎、郎中等)体系中较低的一级,通常负责处理具体事务。
- 与"郎"的区别: "郎"在古代泛指较高级的侍从官或中央各部门的官员。"外郎"则特指这些部门中地位相对较低、或是在京外任职的郎官,有时也作为对低级官员的泛称。其地位低于"郎中"。
- 历史演变: 这个官职名称主要存在于宋元时期,后世逐渐不再使用此特定称谓。
二、 历史背景与官职体系
- 宋代官制: 宋代中央机构庞大,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是核心行政机构。各部设有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其下则有郎中、员外郎等中级官员。"外郎"大致属于这个体系内更低一级或员外郎的别称/俗称。
- 元代沿用: 元代官制部分承袭宋制,"外郎"一词在元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如元杂剧)也时有出现,常指衙门中的低级官吏或书吏。
三、 文学与戏曲中的形象
- 元杂剧中的常见角色: "外郎"在元杂剧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角色,常以反面人物出现。
- 形象特征: 他们通常被塑造成地方官府(如县衙)中协助长官(如县令)处理文书、刑名事务的胥吏或刀笔吏。
- 行为特点: 这类角色往往被刻画为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欺压百姓、精通律法条文却用以害人的形象。他们是社会底层百姓眼中官府腐败的具体执行者之一。
- 代表作品: 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中,楚州太守桃杌手下的那个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官吏,就是一个典型的"外郎"形象(尽管剧中可能未直接称呼为"外郎",但其身份和行为模式高度吻合)。
"外郎"一词的核心含义是指宋元时期中央或地方官府中的低级官员或胥吏。在历史语境中,它是一个具体的官职称谓;在文学艺术(尤其是元杂剧)中,它则演变成一个代表贪腐胥吏的典型符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基层官吏腐败的批判。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商务印书馆. (对"外郎"一词有基本释义,指向古代官职和元杂剧角色)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94).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提供更详细的词源、历史用例和文学形象分析)
-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2000). 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在宋史、元史相关词条中涉及官职体系,可印证"外郎"的历史背景)
- 元杂剧研究相关文献. (如关汉卿《窦娥冤》等剧本及研究著作,具体塑造了"外郎"类角色的文学形象)
网络扩展解释
“外郎”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理解:
一、官职名称(主要含义)
-
汉代至六朝的散职官员
指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隶属中郎将管辖,负责宫殿门户守卫、车骑随行等。六朝后演变为“员外郎”,即正员以外的官员。
例:《汉书·惠帝纪》提到外郎的晋升制度:“外郎满六岁二级。”
-
员外郎的别称
六朝以后,“外郎”与“员外郎”含义趋同,指编制外的官员。
二、宋元时期的书吏称呼
指县衙或官府中的文书小吏,常见于元杂剧、话本小说中。
例:元杂剧《陈州粜米》中的外郎角色负责整理文书,反映其实际职能。
三、日语中的特殊含义(需注意区分)
- 药品名
日本江户时代小田原特产的一种祛痰药,现代用于除口臭。
- 糕点名
一种用米粉和黑糖蒸制的糕点,为名古屋、山口等地的特产。
其他说明
- 易混淆点:部分资料提到“外郎”指“妻子的丈夫”,但该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误传。
- 历史演变:从汉代官职到后世书吏,再到日语借词,体现了语言文化的跨时空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朝百十豹文鞯背集弁绖参订草草了事朝报朝山虫草揣手儿大府抵瑕蹈隙恩鱼发外朏朏逢福奉上粉絮高雅乖动广延贯蝨国计海外奇谈亨仪横撄虹带红样花花草草怀仁堂贿庇谏过精警经史百子疾霆不暇掩目拉练老更蟆蝈麦饧麻经儿梅犀木客弄小求聘山殿上潮申复势交饰美属寓素柰台鉴腾猿头主退思托派无籍之徒洿沬小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