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株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掌状,如艾。秋月开花,若僧鞋,俗称僧鞋菊。叶茎有毒,根尤剧,含乌6*头6*碱,性大热,味辛,可入药。对虚脱、水肿、霍乱等有疗效。《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肠胃,已絶咽喉,岂可为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附子》:“其母名曰乌头。初种为乌头,像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开的是怎样的药方?附子、肉桂,外加牛膝。”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附子汉语 快速查询。
附子,汉语词汇释义与中药学解析
一、词义溯源
“附子”在汉语词典中定义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i)的子根加工品。《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本义为“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因依附母根生长而得名。汉代《神农本草经》已记载:“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
二、植物学特征
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主根称“乌头”,侧根发育为“附子”。其茎直立,叶片掌状分裂,秋季开蓝紫色盔状花,果实为蓇葖果。《中国植物志》描述其生长环境为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
三、药用价值
四、文献记载与规范
《本草纲目》载:“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国家药品标准规定,制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需≤0.020%,以保障用药安全。
(注:参考资料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植物志》电子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及《本草纲目》校注本,因平台限制不提供外部链接。)
附子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中药材,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解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其母根为乌头,子根附母根而生,故得名。植株高约1米,叶掌状深裂,秋日开紫碧色花,萼片呈帽状,形似僧鞋,故俗称"僧鞋菊"。
•性味:辛、甘,性大热()
•归经:主入心、肾、脾三经()
核心功效
临床应用
现代多用于心力衰竭、慢性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含乌头碱,毒性剧烈,需经炮制减毒。临床使用须严格遵循剂量(一般3-15g),且需先煎久煎以降低毒性。
最早见于《后汉书·霍谞传》,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述其"斩关夺将"之效,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复元阳。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中医药资料,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闇鸟傍柳随花谤诮板桐包银被害不相投缠障丑讦存劳儋石单忧极瘁电磁炮地牢低留答腊地一干松过密裹挟幻境魂消教示假限恝置介虑嗟嘘机静精神恍惚惊心骇神扃鐍开方课口控摄口音劳动合同樏宅廪粮贸然名邦鳘姑平谳破胆乾步轻津情旨绮疎全丁群口赡敏善女人爽灵四貉缇紫颓影畏友輼车武周详说显誉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