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部;顶端。《宋史·礼志一》:“若升俎,则肩、臂、臑在上端,膊、胳在下端,脊、脇在中央。” 丰子恺 《学画回忆》:“我七八岁时入私塾,先读《三字经》,后来又读《千家诗》。《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
"上端"是汉语中具有多层次含义的复合名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一、空间方位概念 指物体的顶部或较高部位,与"下端"构成空间对立关系。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为"物体顶部的部分"(商务印书馆,2016)。在建筑学领域特指结构体的最高点,如《中国建筑术语辞典》记载:"檐口上端须设置防水构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二、社会层级概念 喻指等级序列中的高位,《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上等,等级高"(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此用法常见于古代典章制度,如《唐六典》所述:"三省长官位列群臣上端"(中华书局,1992年点校本)。现代语义延伸至专业领域的顶尖水平,如《教育大辞典》"教师专业发展上端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三、时序结构概念 指时间线或次序的前段,《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年谱上端载出生年月"(商务印书馆,2005)。此用法在文献学领域具有特殊意义,如《古籍整理规范》要求"刻本上端保留原书题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该词源流可追溯至汉代典籍,《说文解字注》释"端"为"物初生之题",段玉裁注"上端即首出之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影印本)。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其空间本义逐渐衍生出社会等级和时间序列的抽象含义,形成三位一体的概念体系。
“上端”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指事物的上部或顶端,通常用于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或结构中的高层次部分。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拼音为shàng duān,由“上”(方位词,指高处)和“端”(顶端、边际)组成,字面意为“上部的顶端”。例如《宋史·礼志一》中提到祭祀时肉类的摆放位置:“肩、臂、臑在上端”,即强调物体顶端的方位。
延伸用法
语言对比
法语中对应词为“haut”,如例句“Écrivez cela en haut de la page”(将此写于页面上端),印证了其空间方位的通用性。
总结来看,“上端”是一个兼具方位描述和象征意义的词汇,适用于文学、日常对话及跨语言场景。
坳堂半辈子板车暴卒嬖爱鸧括愁倚阑令醇厚错盘达明当路塞低等动物断层对邻恩接飞尘奉璧浮滑宓羲改授贵私宏扬恢特洊饥解粽揪送机猷可伤赖骨顽皮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老奸巨猾聊复尔尔寥豁林地凌跞鹿视眠霜卧雪霓纠泥烂陪考迫人迁排桥道覃均泣前鱼去时散福三关三过笔少童牲用沈志庶幸岁出退衙婉丽向阑闲奏下水船惜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