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始的意思、二始的详细解释
二始的解释
(1).称 晋 始平 太守 阮咸 与 南朝 宋 始安 太守 颜延之 。二人皆负时望而遭忌。《宋书·颜延之传》:“ 谢晦 谓 延之 曰:‘昔 荀勗 忌 阮咸 ,斥为 始平郡 ,今卿又为 始安 ,可谓二 始 。’”《梁书·裴邃传》:“﹝ 裴邃 ﹞由是左迁 始安 太守……乃致书於 吕僧珍 曰:‘昔 阮咸 、 颜延 有二 始 之叹,吾才不逮古人,今为三 始 ,非其愿也。’”
(2).犹言二祖。 清 方苞 《谥法》:“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以 光武 之復有天下而称祖,是二始也。”
(3).指天与地的始数。《新唐书·历志三上》:“天数始於一,地数始於二,合二始以位刚柔。”
词语分解
- 二的解释 二 è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二。 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两 笔画数:; 部首:二; 笔顺编号:
- 始的解释 始 ǐ 起头,最初,与“终”相对:开始。始终。始祖。始创。周而复始。 才,刚才:方始。始悟(才觉悟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初末终 笔画数:; 部首: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二始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源于古代历法制度,其核心含义指一年中两个重要的时间起点,具体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始”指古代历法中标志新年开端的两个起始点:
- 岁始(正月初一):即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象征年度更替的社会性开端。
- 气始(立春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代表阳气初生、万物复苏的自然时序起点。
此概念体现了古人将天文节律与人文庆典结合的时间观(《汉语大词典》)。
二、历法制度中的依据
“二始”制度可追溯至汉代历法改革。据《晋书·律历志》记载,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太初历》首次将正月初一(正旦)和立春共同作为年度标志,称为“二始”:
“以正月为岁首,正旦为始;立春为四时之始,合称二始。”
这一设计既符合农业社会对节气变化的依赖,又强化了王朝正朔的权威性(《晋书·卷十七》,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文化象征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二始”被赋予双重哲学意涵:
-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正月初一代表社会秩序的更新(“王始”),立春象征自然规律的循环(“天始”),二者共同构成“天人合一”的实践载体(《后汉书·礼仪志》)。
- 阴阳调标志:立春阳气初动,正旦人间迎新,暗合《易经》“一阳来复”的宇宙观(《春秋繁露·阴阳义》)。
四、现代认知与应用
现代汉语中,“二始”作为专业术语主要见于历法史研究,例如:
- 学者考证汉代历法时指出:“‘二始’制度是古代协调阴阳历差异的关键设计”(华同旭《中国古历通解》,辽宁教育出版社)。
- 在民俗领域,部分地方仍保留“双新年”习俗,如正月初一祭祖、立春“打春牛”,可视作“二始”文化的遗存(《中华岁时文化考》)。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晋书·律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需订阅访问)
- 华同旭《中国古历通解》,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 《后汉书·礼仪志》,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注:部分古籍原文链接需通过专业数据库访问,建议读者查阅权威出版社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二始”是一个多义性词语,其含义需结合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理解。以下是其三种主要解释及来源:
1.指晋代阮咸与南朝宋颜延之
- 背景:两人分别担任始平太守(阮咸)和始安太守(颜延之),虽才华出众却遭人忌惮。谢晦曾对颜延之提到“二始”一词,暗含两人因相似境遇被并称。
- 文献依据:出自《宋书·颜延之传》和《梁书·裴邃传》,记载了两人被贬谪的经历及“二始”的典故。
2.代指“二祖”
- 释义:清代学者方苞在《谥法》中提出“祖一而已”,认为汉光武帝与汉高祖并称“祖”是“二始”,即违背宗法制度中“祖”的唯一性。
3.天地之始数
- 哲学含义:指天数(一)与地数(二)的起始,源自《新唐书·历志三上》:“天数始於一,地数始於二,合二始以位刚柔。”
- 数学意义:可能与古代历法或阴阳理论中的数字象征有关。
“二始”在不同语境中分别指向历史人物、宗法制度、哲学概念,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其含义。如需更详细考证,可参考《宋书》《梁书》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按协阿罔八大八小边垂絣扒吊拷鼻子底下播掿词朝起成粒川坻楮先生颠逸地邻发意生情风起分星掰两负德閤下贵选悍逆合厝画可扈驾护守稼穑艰难钜人长德开球快行客乐亭调乐易连羣令人捧腹铃驺露申辛夷茂陵勉谕民主人士靡饰曩霄凝祥池侵残清铄秋捷敺世热突突荣军宂扰沙墀山府思忖四境岁考绦绒同舍郎头香外厩王猛嚣垢写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