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每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北史·楼宝传》:“时边事屡兴,人多流散,及 寳 至,稍安集之,残坏旧宅,皆命葺构,人归继路,岁考为天下最。”
(2). 明 代提学官和 清 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目今提学要到 台州 岁考,待官人考了优等,就出吉帖便是。”《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儒林外史》第十九回:“他便收拾行装,去应岁考。” 鲁迅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俗语说:‘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周考,真是为难。”
岁考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重要考核形式,专指由地方学政主持的年度学业测试。《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学政对所属府、州、县学生员举行的岁试”,主要考察生员(即秀才)的经义理解与文章写作能力。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清代岁考每三年举行两次,按成绩将生员分为六等,名列前茅者可获“禀生”资格并领取官府津贴,末等者则面临降级处罚。
在语言学角度,《辞源》特别强调岁考具有双重功能:既是检测学生课业的常规手段,又是选拔优秀人才参与乡试(省级科举考试)的资格审核程序。这种考核制度自明代成型后延续至清末,其核心特征体现在《教育大辞典》所述的三项标准:经义诠释的准确性、八股文结构的规范性、试帖诗的格律严谨性。现代研究中,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科举档案史料》收录的多份岁考原始试卷,为研究该制度提供了实物佐证。
“岁考”是古代中国与官吏考核及科举制度相关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具体可分为以下两方面:
在古代(如北朝时期),岁考指每年对地方官吏政绩的例行考核,用于评估官员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成效。例如,《北史·楼宝传》记载了楼宝因治理有方,在岁考中被评为“天下最”的案例。这类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或降职。
在明、清两代,岁考演变为由提学官(明代)或学政(清代)主持的年度考试,主要针对府、州、县各级生员(秀才),包括廪生、增生和附生。其特点如下:
岁考制度通过定期考核,既规范了官员治理,也强化了科举人才选拔的严格性,成为古代官僚体系和教育体系的重要调控手段。其六等分级制度对明清士人的晋升路径产生深远影响。
如需更具体的历史案例或制度细节,可参考《北史》《明史》等文献,或查看相关百科来源。
百炼成钢迸洒本券辨眼冰散驳吏朝假重奏传嗣砥廉峻隅遁世隐居牍书繁紊凤藻刚中柔外感劝榦世箇能鲠朴贯熟瓜蔓诡道龟毛国语鼓柷豪忽黑角滑塌秽器见所未见棘丞劫取锦绣河山康隆旷奥夸异牢蔬冽泉俚謡寠儒乱码卤地卖劲缦裆裤麻杖妙翰内犯贫衲齐德遒绝权力日阳三年丧刹刹尘尘深玄通隐望人翁姑蚊子树握刀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