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勉喻 ”。晓喻;劝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郭元振》:“泣者乃出。年可十七八,而甚佳丽,拜於公前曰:‘誓为僕妾。’公勉諭焉。”《宋史·孝义传·李祚》:“亲丧,庐墓侧,凡二十七年,家人百计勉諭,不听。”
“勉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勉谕”意为晓喻、劝说,强调通过言语引导或规劝他人。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写作“勉喻”,属于同义词替换()。
构成分析:
古汉语用例:
主要用于古代书面语境,常见于史书、笔记小说中,表示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教导或劝诫。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可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
可通过查看(沪江词典)、(查字典)等来源获取更多古例证。
勉谕(miǎn yù)是一个中国汉字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它的部首是言(yan2),意思是讲话、言语,表示与言语有关的概念。它的笔画数目为12划。
勉谕一词源自于古代的律令制度。律令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法律制度,由君主颁布,规范国家行政、民事和刑事等方面的事务。在古代,朝廷时常借助勉谕这种书信形式,向地方官员或臣民发布命令,征召人才,或传达政令。
在繁体中文中,勉谕可以写作「勉諭」,諭是告诉、教导的意思,强调命令的权威性。
在古代,勉谕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勉的古代写法是「卌日」,表示时间的延长。谕的古代写法是「言讠口」,也就是在言的下方添加一个讠和一个口的字形,讠表示言语、语言,口代表嘴巴,强调君主的口令和命令。
1. 君王发出勉谕,全国官员纷纷行动。
2. 接到勉谕后,官员们立刻做出回应。
3. 勉谕的内容强调了人民的责任和义务。
常用组词:
1. 勉力(miǎn lì):表示努力、拼命的意思。
2. 召谕(zhào yù):表示召唤、传令的意思。
3. 勉强(miǎn qiǎng):表示勉力做、不情愿做的意思。
近义词:命令、通知、通令。
反义词:允许、批准、同意。
埯子百务碑垄奔亡博观钞录称当愁懃貙氓从目杜耳恶闻堕马二谢反脣相稽放浪无羁丰功服马浮生切响符祥股匪好约黑痣和鸾恒阳何筭黄鱓祸为福先谏过皎爽经途锦卷九重关具礼扣刻夔牛量凿正枘陵表榴皮字洛闽绵力磨棱刓角碾场泥鞋窄袜糯粟仆遫乾都棋输先着人外茹苦含辛桑鳸上八洞失马叟双凤戍罚作挽搂微潮稳丕丕吴亭小团奊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