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玉圭。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詔使百辟羣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於兰蒲席上。”参见“ 玉圭 ”。
(2).泛指美玉。 唐 孟郊 《清东曲》诗:“含笑竞攀折,美人湿罗衣。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
珪玉(guī yù)是汉语中对古代礼器“圭”的雅称,特指以玉石制成的圭形器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礼仪功能。其核心释义与历史记载如下:
形制特征
珪玉为长条形片状玉器,上端呈三角形尖首(或平首),下端平直,整体象征“瑞信”之意。《说文解字》释“圭”:“瑞玉也,上圜下方……以封诸侯。”其形制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是古代身份与权力的象征 。
礼仪功能
作为“六瑞”之首,珪玉在周礼中代表等级秩序。《周礼·春官》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不同形制的珪玉对应不同爵位,用于朝聘、祭祀等重大仪式 。
品德隐喻
儒家典籍常以珪玉喻君子德行。《礼记·聘义》称:“君子比德于玉”,珪玉的温润、缜密象征仁、智、义等美德,如《荀子·法行》所言:“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 。
权力信物
珪玉是分封制度的实物凭证。《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削桐叶为珪”封叔虞于唐,印证其作为政权合法性的信物功能。帝王册封诸侯时赐珪,称为“命圭” 。
词源演变
“珪”为“圭”的异体字,二者通用。《说文解字注》指出:“圭古字作珪”,汉代后逐渐规范为“圭”,但典籍中仍保留“珪”的写法,如《汉书·郊祀志》载“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所述祭祀所用礼器即称“珪玉” 。
考古实证
良渚文化、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圭印证其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商周时期演变为等级化礼器,如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墨玉圭,体现“以玉事神”的宗教观念 。
权威参考文献
“珪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即玉圭
指古代的一种玉制礼器,形状上尖下方,常用于祭祀、朝聘等仪式。例如晋代王嘉《拾遗记》记载:“诏使百辟羣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於兰蒲席上”。
泛指美玉
广义上可代指质地优良的玉石。唐代孟郊在《清东曲》中写道:“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此处即以珪玉比喻美玉的莹润光泽。
若需进一步了解“玉圭”的具体形制或历史用途,可参考古代礼器研究资料。
艾芜拜閤宝母霸上碧香擘阮代拜弹举道德科学等会儿迭宕豆绿阇婆达干桢高攀共同纲领狗邦钩玄提要颔雪衡立恒山假报告绛衣娘贱蔑矫若游龙家生哨吉禘金蕊近上祭诗巨槛考研坤灵来集阆宫连白联结流品麦糕免身冥配木刀骈齿器爱嗛志巧历巧舌如簧启手足臊秽山峤石决明师众首夔儵忽四境炭棒投霓颓惰土芝五鬼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