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d Dew (17th solar term)]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0月8日或9日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逸周书·时训》:“寒露之日,鸿鴈来宾。”《国语·周语中》“夫辰角见而雨毕” 三国 吴 韦昭 注:“见者,朝见东方建戌之初,寒露节也。” 元 吴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
(2).严寒和露水;寒凉的露水。《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以 苍 冒涉寒露,遣謁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臚 竇固 持节郊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 唐 白居易 《池上》诗:“嫋嫋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寒露
一、字义与节气定义
“寒露”是汉语中一个专有名词,指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农历九月中气,此时露水寒凉,天气转冷。”其命名源于自然现象:“寒”指气温降低,“露”指近地面水汽遇冷凝成的露珠,合称“寒露”,标志着气候从凉爽向寒冷过渡。
二、节气特征与物候
寒露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显著增大,露水增多且带寒意,北方可见初霜,南方秋意渐浓。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描述其物候为:“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即鸿雁南迁、雀鸟匿迹、菊花盛开的自然景象。
三、民俗与农事活动
寒露是重要的农事节点。华北地区有“寒露种麦正当时”的谚语,南方则忙于收割晚稻、种植油菜。民俗方面,民间盛行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芝麻糕的习俗,认为可抵御秋燥,如《齐民要术》记载:“菊花舒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
四、文化内涵
寒露在诗词文化中常象征萧瑟与思乡之情。杜甫《秋兴》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即描绘寒露时节的景象。同时,其名亦被引申为“寒冷露水”的泛称,如《淮南子·天文训》载:“(秋分)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
权威参考来源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以下是详细解释:
时间与天文特征
寒露通常在每年公历的10月7日至9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作为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它意味着深秋的开始,夜晚可见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心宿二)西沉。
名称含义与气候特点
“寒露”字面意为“露水寒冷,接近凝结成霜”。此时气温较白露更低,昼夜温差增大,北方冷空气南下频繁,空气干燥,晨露凉意显著。
物候与习俗
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描述了大雁南迁、雀鸟减少、菊花盛开的自然现象。民间有赏菊、登高、吃芝麻等习俗。
地域影响
南岭以北地区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则接近冬季,而南方秋意渐浓。此时也是秋收秋种的重要时段。
健康提示
寒露后需注意保暖防燥,适当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蜂蜜等,以应对“秋燥”。
总结来看,寒露不仅是气候转折点,也蕴含了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反映了农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并进餐葩饮露磛岩崇礼冲漠无朕大当大帽子打浴调谕洞观斗魁崿崝放弛芳节富庶膏夏共进雇倩环佩回跸交伐锦橐舅妈纠杂匮生苦口老卖列排逻主吕望名刹騯騯扑剪遣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情投意合容德三合上斋深藏若虚升科身无长物市场机制石湖居士市梢寿联鼠窃狗偷死争逃逃天壁桐孙头壅脱尔微道五笔型吴人午膳侠陛像塔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