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征收田赋。《孟子·离娄上》:“ 求 也为 季氏 宰,无能改於其德,而赋粟倍他日。”《新唐书·食货志五》:“天下置公廨本钱,以典史主之,收赢十之七,以供佐史以下不赋粟者常食。” 清 方苞 《<熊偕吕遗文>序》:“凶荒赋粟,不远其居。”
(2).指田赋。 宋 曾巩 《洪州东门记》:“其田宜秔稌,其赋粟输於京师,为天下最。”
赋粟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指政府向民众征收粮食作为赋税的行为。该词由“赋”和“粟”构成:“赋”本义为田税,后泛指各类税赋,《说文解字》释“赋”为“敛也”,即征收之意;“粟”指谷物,特指未去壳的小米,后扩展为粮食作物的统称。
从制度层面看,赋粟属于实物税范畴,盛行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据《周礼·地官》记载,西周时期已出现“以九赋敛财贿”的税制,其中包含粮食征收。汉代《盐铁论》更明确提及“赋粟”与“输钱”的税制差异,反映当时实物税与货币税并行的财政体系。
该词在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国家财政运作,如《宋史·食货志》载:“岁赋粟五十万石,以供军需。”其使用语境常与仓储管理、灾荒赈济等政务相关联,体现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粮食税的核心地位。
引用来源
“赋粟”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1. 征收田赋
指政府向农民征收粮食作为赋税的行为。例如《孟子·离娄上》提到“赋粟倍他日”,即冉求担任季氏家臣时,田赋征收量翻倍。清代方苞的《熊偕吕遗文序》中“凶荒赋粟”也体现了灾年仍征税的情况。
2. 田赋本身
直接代指需缴纳的粮食税。如宋代曾巩在《洪州东门记》中描述当地“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说明该地田赋数量居全国之首。《新唐书·食货志》也记载了以公廨本钱补充未收赋粟官员俸禄的制度。
总结
该词兼具“征税行为”和“税粮实体”双重含义,反映了古代以粮食为主的赋税制度。其用法在《孟子》、唐宋文献及清代作品中均有体现,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经济术语。
稗沙门白眼相看别目博学洽闻不奈何穿贯捣珍点手底处跌风丁稚洞出遁饰梵室吠瑠璃焚裂釜底游鱼膏味管视国府狠骄后话后齐湖北渔鼓截教惊翔浸染客怀脸黄肌瘦临界状态伦望律谷漫藏诲盗谩扣敉平木本水源南甍鸟歌万岁乐欧捶迫逼乾俸迁固庆緜磬悬穣穣劳劳融合儒门上国商鞅量侍其硕儒送妆素纨天门八翼天醉同官五任骛神相醢下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