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好书;善本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德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2).巧于文章。《汉书·贡禹传》:“亡义而有财者显於世,欺谩而善书者尊於朝。”
(3).指擅长书法。《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晋中兴书》:“ 充 从兄 咸 亦善书。”《南齐书·王僧虔传》:“ 太祖 善书,及即位,篤好不已。” 宋 陈师道 《后山丛谈》卷一:“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4).旧谓以因果报应等劝人为善之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我就把这本书奉送,请先生设法代他传扬出去,比着世上那印送善书的功德还大呢。”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一切宝卷说书小唱……没有一本不是变相的所谓‘善书’,宣传那些最恶劣最卑鄙可耻的 中国 礼教和果报观念。” 姚雪垠 《长夜》二八:“那些留着长发的‘善人们’常常用悲哀的声音对群众唱读‘善书’,警告人们。”
“善书”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内涵
“善书”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分别指向文学艺术与道德教化领域,其释义可从权威辞书及文献中追溯:
指擅长书法或书写技艺
《汉语大词典》将“善书”释为“工于书法,善于书写”,强调技艺层面的精熟。例如《颜氏家训·杂艺》载:“王褒地胄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其中“书工”即与“善书”同义,指代书法造诣。此义项亦见于《晋书·王羲之传》,称其“善书,为古今之冠”。
特指劝善惩恶的通俗读物
《辞海》定义“善书”为“以因果报应、伦理道德为内容,用以教化民众的民间文本”,盛行于宋元至明清时期。此类书籍多融合儒释道思想,如《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等,通过故事、格言劝人向善。明代袁黄在《了凡四训》中强调:“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即属典型善书思想。学者游子安在《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指出,善书“以通俗语言传递伦理,成为传统社会基层教化的核心载体”。
从语言学角度看,“善书”为动宾结构复合词,“善”取“擅长”或“劝善”之意,“书”则对应“书写”或“书籍”,词义随语境动态变化。这一双重内涵体现了汉语词汇在文化传承中的多功能性,既承载艺术表达,又担负社会教化使命。
“善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好书或善本书
指珍贵、优质的书籍,尤其指版本精良的古籍。例如《汉书》记载,河间献王刘德收集民间善书并抄写保存。
巧于文章
形容文笔出众,擅长写作。《汉书·贡禹传》提到“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即指善于撰写文章的人。
擅长书法
表示书法造诣高超。如《太平御览》记载晋代王咸“善书”,南朝齐王僧虔也因书法受推崇。
劝善之书
指以因果报应、伦理道德为主题的书籍,类似“心灵鸡汤”,通过故事或神示教化民众。例如明清时期流行的《太上感应篇》等。
作为湖北地方曲种,善书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汉川、仙桃等地。其内容倡导“十大善行”(如孝敬父母、恤孤贫等),表演形式为说唱结合,开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故俗称“未开言”。
如需进一步了解曲艺表演形式或具体善书文本,可参考相关地方文化资料。
襃绩卑逊跸警秉公任直碧山不出所料踩岁螭坳出辞脆绷单裤砥镞翻耕飞鱼袋丰羞讽谕赋额伏日负讬感颂钩罣诟谇谣诼国衆海面晖丽火山口笳繁嚼舌嚼黄鸡羣凯撤宽疾魁蛤良贞流徙沦飘弭檝蹑影追风旁溢攀枝花配发剖面图铺兵迁云啓关轻佚秋陆赏月世翁授器霜际霜佩丝析发解天人师痛处味尘文艺家温饫五供汙涂无徵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