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帝王册封臣下的符命。 南朝 梁 江淹 《萧领军让司空并敦劝启》:“而廼復降朱轮之使,方枉青册之劝。” 胡之骥 注:“册,符命也。”
(2).清册。 宋 叶适 《平阳县代纳坊场钱记》:“州下青册於县,月取岁足,无敢蹉跌。” 金 陆增祥 《京兆府提学所帖碑》:“於今年四月间蒙降到房舍地土青册,今验数上石。”
(3). 元 时用以记载律令及审断事宜的记录。由断事官执掌。 元 无名氏 《元秘史略》卷九:“百姓每分家财的事,你科断著;凡断了的事,写在青册上,已后不许诸人更改。” 韩儒林 等《元朝史》第一章第四节:“委为普上断事官。又宣旨道:‘把一切领民的分配和断了的事宜都造青册写在上面。’”
“青册”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帝王用于册封官员或授予爵位的正式文书,带有权威性和仪式性。例如,南朝梁江淹在《萧领军让司空并敦劝启》中提到“方枉青册之劝”,胡之骥注解为“册,符命也”。
宋代以后,“青册”演变为一种官方清册,用于记录户籍、土地、赋税等重要事务。如宋代叶适《平阳县代纳坊场钱记》中记载“州下青册于县”,金代碑文也提到“房舍地土青册”的登记用途。
元代时,“青册”特指记载法律条文和案件审判结果的官方档案,由断事官负责管理。《元秘史略》提到“凡断了的事,写在青册上”,《元朝史》也记载其用于分配领民和记录判决。
“青册”的词义随时代演变:早期为帝王册封文书,后扩展为行政清册,元代则专指司法档案。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判断。
青册(qīng cè)是一个汉字词汇,由“青”和“册”两个字组成。
“青”字的部首是“青字头”,总笔画数为8。而“册”字的部首是“白字头”,总笔画数为10。
“青册”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用来指代一种记录名册或书籍的方法。在古代,人们将一种青绿色的染料涂抹在竹简或宣纸上,然后用笔写字,这样字迹就带有一种青色,因此被称为“青册”。
《青册》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青冊》。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字形经过演变,有些汉字在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青册》一词的字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古代和现代的书写形式基本相同。
1. 他查阅了《青册》中的名单,找到了他要寻找的人。
2. 这本《青册》是一份珍贵的古代名册,记录着当时的历史人物。
3. 为了保护文物,专家们使用青色墨水书写了一本《青册》。
青墨、青竹、册页、册子、书册
记录、名册、书籍
白册、空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