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器名。 隋炀帝 时由 扶南 传入。我国 唐 时邻国 骠国 ( 缅甸伊洛瓦底江 流域)亦有这种琴。《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大匏琴二,覆以半匏,皆彩画之,上加铜甌。以竹为琴,作虺文横其上,长三尺餘,头曲如拱,长二寸,以絛繫腹,穿甌及匏本,可受二升。”参阅《文献通考·乐十》。
匏琴是中国古代及周边地区流传的一种传统乐器,其名称中的“匏”指葫芦,体现了其制作材料或结构的特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匏琴最早见于隋唐时期,是一种结合葫芦(匏)与竹木结构的弦乐器。据《新唐书》记载,它由扶南(今柬埔寨及越南南部)传入中国,后成为唐代西南地区及邻国骠国(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重要乐器。
20世纪50年代后,独弦琴经改良优化,保留了传统音色特点,同时扩展了演奏技法,成为兼具历史价值与现代表现力的乐器。
匏琴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其结构融合自然材料与工艺智慧,而独弦匏琴的演变则体现了乐器在跨国传播中的适应性发展。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演奏方式或文化意义,可参考《文献通考·乐十》等古籍及民族音乐研究资料。
匏琴,是指一种古代的乐器,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它由一块匏瓜制成的琴体和数根弦构成。匏琴音色柔和悠扬,被广泛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
《康熙字典》中将匏琴的拆分为匚(阜)和玉两个部首。
匚部为8画,玉部为5画。
匏琴一词的来源并不明确,有一种说法是它的名字来源于匏瓜。因为匏琴的琴体就是用匏瓜制成的。
匏琴的繁体字为「匏琴」,保留了原来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据记载,古时候匏琴的音乐人可以用一种叫做“籞”的字来代替匏琴的写法。
1. 他用匏琴弹奏了一首古曲。
2. 她的匏琴声像泉水般清澈动听。
像匏琴这样的古代乐器还有箫、鼓、琵琶等。
类似的乐器有古筝、古琴等。
与匏琴不同类型的乐器有萨克斯管、吉他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