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文。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加我数年吾以学易’,上言‘我’,下言‘吾’,乃互辞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於豆言‘荐’,於籩言‘彻’,互辞耳。”详“ 互文 ”。
互辞是汉语训诂学和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指在特定语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应同时出现的词语,因避免重复或追求表达凝练,而在上下文中互相隐含、彼此补充的语言现象。其核心在于“参互见义”,即理解文意时需将前后文中的相关词语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含义。以下从三个方面详细阐释:
一、定义与修辞特征
互辞常见于古代诗文,形式上表现为前后句或相邻短语中的关键词语看似独立出现,实则互为补充。例如《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并非分述雄雌兔的不同特征,而是通过互文表达“雄兔与雌兔的脚皆扑朔、眼皆迷离”,强调两者行为状态的共性。这种修辞避免了重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含蓄性(来源: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二、语法结构与功能
从语法层面看,互辞常表现为并列结构中的成分省略或语义呼应。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实际含义是“烟与月笼罩着寒水和沙”,其中“烟”与“月”、“寒水”与“沙”在语义上交叉对应。这种结构要求读者主动补全隐含信息,实现“互文足义”的理解过程(来源: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辞研究)。
三、训诂学意义与应用
在古籍注释中,互辞是解读文意的重要方法。清代学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将其归为“参互见义例”,强调“古人之文,有互辞以见义者”。例如《周易·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实为“雷霆鼓之,风雨润之”的互文表达。训诂学家需通过辨析互辞成分,还原文本完整逻辑(来源: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
学术补充:互辞与“互文”“互言”概念相通,但区别于“省略句”——后者依赖语境补充单一缺失成分,而互辞强调双向或多向的语义共生关系。现代汉语研究将其纳入“语义呼应”范畴,用于分析成语(如“山重水复”)和政论文本中的凝练表达(来源:袁晖《汉语修辞学史》)。
权威参考文献(具体文献版本需核实):
注:因古籍与现代学术著作的在线公开版本有限,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原文,暂未提供直接链接。
互辞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修辞学术语(主流含义)
指古诗文中通过上下文互相补充、渗透来表达完整意义的修辞手法,又称“互文”。
▪️特征:
二、社交礼仪用语
指人际交往中互相称赞与谦让的行为准则,体现传统美德。
▪️应用场景:多用于职场交流、公共演讲等场合,通过赞美对方优点展现尊重与团队精神。
辨析要点:两种含义中,作为修辞手法的解释更具专业性和高频使用特征,日常交流若涉及古文解析时需特别注意此义项。
被褥便席昞然参镂曾几何时持仓量抽进悴民大场帝履短递惰食耳视发号芳罇丰昌凤曲粉绵工人阶级苟全性命过録红黑帽黄头小人狐惑秽奥剑铓谏苑泾浊渭清矜谑酒伶酒糟脸技艺捐宾客菊花酒遽色钜纤嬾钝林箊龙汉赂地米粉明明潘县泼墨仙人图起急青绿山水秦塞七燿上晡俟河之清松院唐璜贪利忘义探题脱孝外场五更鸡相克嚣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