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礼,天子于每年农历正月之亥日亲耕。其日卜须吉,故称“吉亥”。先卜上旬之亥日,如不吉,则再卜中旬、下旬。《旧唐书·礼仪志四》:“孟春吉亥,祭帝社於藉田,天子亲耕……诸祭祀卜日,皆先卜上旬;不吉,次卜中旬、下旬。”《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四年》:“《六典》、《礼阁新仪》,并先云上辛祀昊天,次云吉亥享先农。”
“吉亥”是古代中国礼仪中的专有名词,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指古代天子在每年农历正月选择亥日举行亲耕仪式,这一日需通过占卜确定吉凶,若上旬亥日不吉,则依次占卜中旬、下旬的亥日。
礼仪流程
历史依据
唐代《旧唐书·礼仪志》和宋代《续资治通鉴》均记载了这一礼仪,如“孟春吉亥,祭帝社於藉田”等,说明其制度化的传承。
文化背景
亥日在干支中属“水”,与农业丰饶相关,因此被选为亲耕吉日。这一礼仪体现了古代“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通过占卜强化了“天命”与“王权”的关联。
“吉亥”是融合占卜、农事与祭祀的皇家礼仪,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时、农事的尊崇,以及通过仪式巩固统治合法性的政治文化传统。
《吉亥》(jí hài)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
1. 吉祥、吉利:指好运、福气。常见于祝福语中,表达对人们希望其幸运、吉利。
2. 旧时对年岁的称谓:指过了十二年的商周纪年法中的第十二年,也称为“十二夜”。吉亥守岁是一种中国古老的传统习俗。
吉亥的拆分部首是口,笔画数为七画。
吉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吉亥的形状由文字“口”(象征吉祥)和表示十二的“亥”(十字架)组成。通过演变和简化,形成了现代的字形。
对于繁体字形,吉亥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较为复杂。吉亥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是“吉亥”,与现代字形基本相同。
1. 祝你吉亥如意,心想事成。
2. 我祈求明年是个吉亥年,万事如意。
1. 吉祥:指吉利、幸运的意。例如:吉祥如意。
2. 吉利:指幸运、顺利。例如:吉利的事情。
1. 吉祥:指吉利、幸运。
2. 吉利:指幸运、顺利。
1. 凶恶:指不吉利、不幸运。
2. 不祥:指不吉利、不吉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