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简帛的意思、简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简帛的解释

简牍与帛。古代书写用品。 章炳麟 《文学总略》:“古者,简帛重烦,多取记忆,故或用韵文,或用耦语,为其音节谐适,易于口记,不烦记载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简帛”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书写载体,其含义需从字源和实际应用两方面理解:

一、字义分解与基本概念

  1. 简:指竹简或木简。古时以加工后的狭长竹片或木片为书写材料,单片称“简”,编连多片成“册”(策)。《说文解字》释“简”为“牒也”,即薄小的竹木片。《辞源》解释为“古时用以书写的狭长竹片或木片”。
  2. 帛:指丝织品总称,特指未染色的素白丝绢。作为书写材料时称为“帛书”。《说文解字》释“帛”为“缯也”,即丝织品的总称。《汉语大词典》指出其作为“书写用的白色丝织品”的用法。

二、作为书写材料的“简帛” “简帛”合称,泛指中国古代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1. 材质与形态:
    • 简:材质为竹或木,需经杀青(烘烤去汁防蛀)、刮削等工序处理。单支简一般书写一行字,编连成册后可书写长篇文章。
    • 帛:材质为丝织品(主要是生丝平纹织物“缯”、“素”),质地轻软,可书写、绘画,能折叠或卷轴收藏,书写面积远大于单支简。
  2. 历史地位:简帛是战国、秦汉至魏晋时期最主要的文字记录载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的“册”即指编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逐渐普及,但简帛仍并行使用数百年,直至东晋末年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简帛才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3. 出土与研究价值:近现代大量简帛文物出土(如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清华简等),其内容涵盖典籍、律法、文书、医方、书信等,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思想、制度、语言文字的第一手珍贵史料,形成了专门的“简帛学”。

三、引申与影响 “简帛”一词已超越其物质形态,常代指:

  1. 古代文献典籍:如“简帛文献”、“简帛典籍”。
  2. 早期文字记录:象征中华文明的早期文字传承载体。
  3. 学术研究领域:指代以出土简帛为研究对象的“简帛学”。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简帛”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简帛是竹简与帛书的统称,亦作“竹帛”。古人以“书于竹帛”描述文字记录,二者是纸张普及前(约东周至魏晋时期)的主要书写载体。

二、材料与形制

  1. 竹简:以竹片或木片制成,竹片称“简”,木片称“牍”。
  2. 帛书:以丝织品(缣帛)为材料,因成本较高,使用较少。
    (注:提到“桑树皮制简帛”的说法与其他权威来源矛盾,应以竹木、丝帛为准。)

三、内容分类

简帛文献可分为两类:

  1. 书籍:包括六经、诸子、诗赋、兵书等典籍,如《汉书·艺文志》分类体系中的文献。
  2. 文书:涵盖官方文件、簿籍、档案及私人书信、历谱等,如居延汉简中的屯戍记录。
    此外,还包括医书(如马王堆帛书医方)、算表(清华简《算表》)等特殊类别。

四、历史价值

五、其他含义

在成语中,“简帛”偶被引申为朴素的生活方式或直率性格的象征,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简帛的考古发现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人民网、光明网等来源的详细报道。

别人正在浏览...

霸道宝莲卑田院弁冕朝陵戳无路儿雌蜺鹾筴蹈波颠子法门寺飞浪飞魄府界福橘负欠耿直弓父公私兼顾傀奇豪忽猴刺脱皇谟黄鹰化纸回鸾见赐骄憨介介晶晖击水旧墟机缘老黄牛连搭嘹喨鳞附蒙松谬冗麋腥木雕泥塑片帆怯条子穷沮如故乳饧三种人勺口儿折乏省辖市身世士服托宿相扶香土掀腾嚣埃小壻系命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