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冕旒静止不动。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负扆劳天眷,凝旒念国章。”《旧唐书·杨虞卿传》:“陛下初临万宇,有忧天下之志,宜日延辅臣公卿百执事,凝旒而问,造膝以求,使四方内外,有所观焉。”
(2).代称帝王。 宋 张孝祥 《丑奴儿》词:“主人白玉堂中老,曾侍凝旒。”
凝旒(níng li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帝王或尊贵者庄重肃穆的神态与威仪。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文献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两字组合后,“凝旒”字面意为“冕旒静止不动”,通过冠冕部件的状态隐喻人物神态的端凝威严。
唐代元稹《献事表》以“凝旒”形容君主临朝时神情专注:“方当陛下凝旒之初,宜循祖宗问俗之制。”此处强调帝王理政时的庄重肃穆。
宋代诗词中扩展用于重臣,如王禹偁《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云:“凝旒资穆穆,持衡践巍巍”,以“凝旒”烘托官员的持重气度。
“凝旒”在传统文化中承载双重意蕴:
“凝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帝王仪态或代指帝王本身,具体释义如下:
形容帝王专注肃穆
“凝旒”字面意为“冕旒静止不动”。古代帝王冠冕上垂挂的玉串(即“旒”)在静止时,象征帝王神态庄重、专注治国。例如:
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负扆劳天眷,凝旒念国章。”
代称帝王
因“旒”为帝王冠冕的专属饰物,故“凝旒”也引申为帝王的代称。例如:
宋张孝祥《丑奴儿》词:“主人白玉堂中老,曾侍凝旒。”
词义背景
“旒”是古代礼冠的玉饰,帝王冕冠前后悬挂的玉串数量象征地位(如天子十二旒)。帝王神情专注时,旒自然静止,故“凝旒”既描绘仪态,也暗含治国之态。
《旧唐书·杨虞卿传》记载:“陛下初临万宇……凝旒而问,造膝以求。”
结构分析
“凝”为静止、庄重,“旒”指帝王冠冕的玉饰,二字组合强化了帝王威仪与专注形象。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献或诗词中,现代汉语已罕见。若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如描述历史人物或古典场景。
傍落漕耗长薄大居正荡户丹襟吊门地狱洞黎风裳高猷歌谣公谒光说不练广席鼓险海鷰行列将军树荐绅肩下角门解玉矜赈记敍文极正狂三诈四连河浏栗霤水拢络冕弁名师出高徒攘剽任达日刊肉身如化山性绅董深赡申商深识远虑失死顺悌死别生离酥麻苏门四子呫唫提念铜钹同心协济危视微细汙漫武员五脏六腑饷餽邂逅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