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dy] 佛教术语。指肉体
耶稣基督肉身走在人们中间
(1).佛教称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幻身。《楞严经》卷八:“是清浄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 元 方回 《杂书》诗之四:“自恨肉身无报答,日常饱饭夜安眠。”
(2).泛指肉体。《红楼梦》第一○四回:“大凡成仙的人,或是肉身去的,或是脱胎去的。” 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所乐者,肉身之实事,而非乐此縹渺之空谈也。”
(3).僧道死后,将其尸体经过处理,涂以金漆,以资供奉,亦称“ 肉身 ”。 清 陆次云 《湖壖杂记·法相寺》:“ 武林 仙佛之肉身有二:一 丁野鹤 ,一 长耳和尚 也。”
“肉身”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多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可归纳为:
部分佛教、道教传统中,高僧或道士圆寂后,经防腐处理并涂以金漆供奉,此类躯体被称为“肉身”,如杭州法相寺的长耳和尚金身。
该词既可指宗教哲学中无常的幻身,也涵盖日常语境下的物质躯体,在特定宗教仪式中还衍生出“不朽金身”的文化意象。若需进一步探究佛教“四大”理论或肉身成佛案例,可查阅《楞严经》或相关寺院记载。
肉身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佛教语境中,表示指人的身体。具体解释如下:
拆分部首和笔画:肉身的拆分部首为⺼(月字旁),总共有6个笔画。
来源:“肉身”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用来指代人类的躯体,与精神和灵魂相对应。佛教认为,肉身只是世间临时的存在,唯有超脱尘世,修行超越肉身的束缚,才能得到解脱。
繁体:肉身的繁体字为「⾁身」,其中的「⾁」为繁体字的月字旁。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肉身」有时会写作「⾁⾖」,其中的「⾖」为古代的分字形,表示人体前面的轮廓。
例句:他修行多年,终于放下了对肉身的执念。
组词:肉身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形成新的词语,如:“肉身凡胎”、“肉身陪葬”等。
近义词:肉体、躯体、身体。
反义词:心灵、灵魂、精神。
拜洗包单包衣陂遏鼻息不升晨羞瞅准搥胸跌足春陔大蔡打舘电镐伏隐甘霤工农兵方向官山海龟莼害处邯郸学步好会好嗜胡思乱量茭白蹐驳羁丱锦西鹫石口腕昆曲联蹁吏士柳安六刺履险若夷蔓引株求麻杖梅卤明抢暗偷铙鼓疲弱祁连山勤悴气望七郤八手权焰日新月著桑榆年擅作威福摄心麝炷失灵书绅姝妖束缊举火贪迷王畿无论何时湘裙霞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