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敌兵处险地时,鸣鼓进攻。《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 与 楚 人战于 泓水 之上,司马 子反 曰:‘ 楚 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
“鼓险”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指在敌军处于险要或不利地形时,通过击鼓发出进攻信号,利用敌方劣势发动攻击的战术策略。
源自《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的泓水之战:宋国与楚国交战时,宋国司马子反提出“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的建议,主张趁楚军渡河未稳时鸣鼓进攻。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抓住对手处于劣势时主动出击的策略,常见于商业竞争或博弈场景的比喻性表述。
注:该词属于冷僻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相关解释主要源自古代文献记载。如需深入考证,可查阅《谷梁传》等原始史料。
鼓险(gǔ xiǎ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鼓起勇气去面对和克服困难和危险。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鼓(gǔ)和险(xiǎn)。
鼓险的部首是「鼓」,由于是一个复杂汉字,可以将它拆分为「又」和「内」。它的笔画数为14,其中「鼓」部分占了9画,而「险」部分占了5画。
「鼓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论语·鲁学》:“鼓之而舞。”在这里,“鼓”指的是鼓励和支持,而「险」指的是危险和困难。当人们面对困境时,需要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因此衍生出了「鼓险」这个词。
在繁体字中,「鼓险」的写法为「鼓險」。
古代的汉字写法经过了演变,「鼓险」在古时候的写法与今天有所不同。具体而言,「鼓」部分与现代写法相似,而「险」部分则像是「險」字。
1.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要鼓险向前。
2. 他在团队中鼓险地承担了困难的任务。
1. 鼓舞:鼓励和激励他人。
2. 险恶:危险和恶劣的环境。
3. 险阻:危险和困难的障碍。
近义词:勇敢、大胆、果断。
反义词:怯懦、胆怯、畏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