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失死的意思、失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失死的解释

谓错判死罪。《史记·循吏列传》:“ 李离 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6*人,罪当死。’”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失死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汉语大词典》中对“失死”的解释包含两层核心词义:其一指因过失致人死罪,如《史记·韩长孺列传》记载「匈奴至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其二指因疏忽导致死亡事件,如《宋史·刑法志》载「凡因水火、盗贼、疾疫、罪戮而死者,皆谓之非理死,官司须验视分晓」。

该词属文言法律术语,常见于古代司法文献。构词法上采用动宾结构,「失」表示行为过失,「死」作名词指代死亡结果。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仅存于研究古代刑律的学术著作中。

网络扩展解释

“失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错判死罪,即司法过程中因过失或误判导致本不该处死的人被判处死刑。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循吏列传》,李离因误判案件主动承担罪责时提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2. 词源结构

    • 读音:shī sǐ(“失”为第一声,“死”为第三声)。
    • 构词:动宾结构,“失”表示错误、过失,“死”指死刑判决。
  3. 历史背景
    该词反映了古代司法制度中的责任追究原则。如《史记》记载的李离案例,官员若因过失导致冤案,需承担同等刑罚,体现“罪责自负”的法理思想。

  4. 现代关联
    现代法律体系中类似概念可对应“冤假错案”或“司法误判”,但“失死”作为专业术语已不再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分析。

提示: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当代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与现代汉语词汇混淆。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司法制度,可参考《史记》原文或相关史学论著。

别人正在浏览...

阿恣白椎备榜卑污不虚此行册功尺蠖求伸初昔从一而终大道曲大寒索裘钓诗鈎掉羽断骨端要奉贡风规感染贵本家诡世诡手和朴讙头华滋鹄苍检才诘诎积重难返决策学开小会狂蠢狂话阑尾老怯磊砢柳暗花明乱将鸾媒卖李钻核蛮头孟月南首溺心灭质破觚斫雕旗满气翳山阿深堂实蕃有徒束躬私昵琐类樕朴素祇廷尉微衷霞楼闲量小壻心浮气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