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铁挝 ”。铁杖。古代用作兵器。《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因数 渥 亲信十餘人之罪,曳下,以铁檛击杀之。”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九出:“汝生得貌如秀士,料想不是客家。我且饶你一下铁挝,留金珠买路。”《宋史·王继勋传》:“ 继勋 有武勇,在军阵,常有铁鞭、铁槊、铁檛,军中目为‘王三铁’。”
铁檛(tiě zhuā)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古兵器名词,特指一种以铁制成的打击类兵器,形似长棍或鞭类武器,顶端带有加重装置,主要用于劈砸破甲。其详细释义如下:
铁檛由“铁”(金属材质)与“檛”(音zhuā,意为击打或鞭类器具)组合而成,指铁制的重型击打兵器。其形制特征为:
《汉语大词典》释例:
铁檛:铁制的棍棒或鞭类兵器。例见《宋史·兵志》:“士卒持铁檛,长三尺余。”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283页)
《中国兵器史稿》考证:
周纬在论述宋代兵器时提及,铁檛为步战破甲器械,其形制近似“狼牙棒”,但头部无尖齿,以棱面重击为主。
(来源: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中华书局,2018年修订版)
古代战例记载:
《续资治通鉴》载金宋战争中,金将“持铁檛冲阵,所击无不摧裂”,印证其战场实用性。
《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檛”,但其同源字“箠”(chuí)释为“击马鞭”,后引申为击打器具。
部分地方志称“铁檛”为“铁锏” 或“铁鞭”(如《武备志》),但严格而言,锏为四棱无刃,鞭多节软柄,铁檛形制介于二者之间。
在古典文学中,“铁檛”偶作勇武象征。如:
元杂剧《单鞭夺槊》中尉迟恭持“铁檛”登场,凸显其刚猛形象。
参考资料:
关于“铁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常见混淆提示: 您可能混淆了“铁矴”(tiě dìng),该词指船舶停泊时使用的铁锚类装置。
建议补充信息: 若需准确释义,建议提供以下线索:
建议通过专业辞书或文献数据库进一步考证该词的具体含义。
百折千回波兰斥弃丑地杵棒垂耳下首搭建弹断忉咄饤簇短艇杜若阸塞防汗风邪干咎歌本构慝关石贵侠鬼质槐树惊慙惊恍景宿禁久计穷力诎几蘧疾响絶粻硠硠戾狠厉怜王隆弊路符鲁室满池娇马头墙美食家冥凌闵雨民智扁乘骠骑乔龙画虎磬悬青雨日天乳饼三恶趣杉木升望世宝刷拉统领猬奋危阽无论何时相跟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