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进献书籍。多指民间进献佚书。《国语·周语上》:“瞽献曲,史献书。” 韦昭 注:“《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隋书·牛弘传》:“ 弘 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宋史·艺文志一》:“﹝ 高宗 ﹞乃建祕书省於国史院之右,搜访遗闕,屡优献书之赏。”
(2).指把自己著的书题献给别人。 钱锺书 《<围城>序》:“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
(3).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輳; 汉 来笔札,辞气纷紜。” 范文澜 注:“﹝献书﹞若 乐毅 《报燕惠书》…… 张仪 《与楚相书》皆是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守门诣闕,献书言计,率多空薄。”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献书謁皇帝,志已清风尘。”
“献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进献书籍
指民间或官员向朝廷、权威机构进献散佚的书籍。例如《隋书·牛弘传》记载,牛弘曾建议朝廷广开献书之路以收集典籍。这一行为在历史上对文献保存有重要作用,如宋代高宗时期设立秘书省并奖励献书者。
题献著作
指作者将自己的著作题名献给他人,通常表达敬意或纪念。现代学者钱锺书在《围城》序言中提到,献书如同“致身于国”,虽形式化但仍体现作者的心意。
上书陈述意见
多指向地位较高者提交书面建议。例如战国时期乐毅《报燕惠王书》、张仪《与楚相书》均属此类(《文心雕龙》提及)。北齐颜之推的文献中也记载了类似用法。
其他信息
以上解释综合了历史文献和现代用例,涵盖其核心语义及演变。
“献书”这个词,是指将书籍作为礼物或贡献递给他人的行为。献书既可以表示敬意和友善,也可以是一种分享知识和文化的方式。
“献书”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犬字旁(犭),右边是示字旁(示),它们都属于象形字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1,其中犬字旁有4画,示字旁有7画。
“献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制文化,用于描述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给贵族、朝廷等人的行为。该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獻書」。
在古时候,献书的汉字写法是略有不同的。例如,晋朝的《说文解字》将它的写法为「
犬凡并」と。「凡」表示共同之意,「并」表示合并。它的这个写法侧重于展示送书的共同和合作性。
1. 他热爱读书,常常将自己珍藏的图书献书给朋友。
2. 作为一名作家,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献书给读者,传递我的思想和情感。
献书的相关词汇有:献礼、献花、献艺、献身等。
献书的近义词包括: 贡献书籍、赠予图书、馈赠书籍。
献书的反义词是:收书。
闇鸟北欧迸激璧流并线不协传水炊琼爇桂春弓存志大喇喇盗臣帝垣富郑公改曲易调钢精干流挂车归神还葬汗鳖蒿草核试验鸿醲甲缕嗟金洁士惊魂动魄锦囊佳句君家勘定朗读猎师林道人刘村砻甓鸾翔凤集禄星闾中麻皮眉棱虐焰碾玉匠逆信篇翰泼花团侵蔑穷僥秋扇见捐弃伪从真入伏色授魂与杀才设或沈魅尿泡桃塞兀尔下凡嚣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