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图书馆。1924年建立于上海。以1909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设立的图书资料室涵芬楼为基础,广事搜购中外图书,藏书达四十六万余册。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焚毁。
东方图书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私立公共图书馆之一,由商务印书馆于1924年在上海创办。该馆以“启迪民智,传承文明”为宗旨,初期藏书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收藏的20余万册中外书籍为基础,后通过采购、捐赠等方式扩充至51.8万册,涵盖古籍善本、地方志、外文文献等珍贵资料。
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分析,“东方”二字既指代地理方位,也隐喻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图书馆”则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收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其名称完整含义可解读为“立足东方文明体系,系统典藏人类知识成果的文化机构”。
该馆建筑采用中西合璧风格,配置防火防潮设施和专用电梯,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1932年淞沪会战中遭日军炸毁,46万册藏书付之一炬,仅存5,000余册寄存于租界的珍本得以留存。现存《涵芬楼秘笈》等文献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注:参考资料依据商务印书馆官网历史档案及《上海地方志·文化卷》相关内容撰写。
东方图书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重要的文化机构,其历史背景和命运如下:
建立与发展
东方图书馆由商务印书馆于1924年在上海宝山路创建,其前身是1909年设立的编译所资料室“涵芬楼”。经过多年扩充,至1932年藏书达46.3万册,涵盖古籍善本、外文书籍等,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
历史作用
该馆不仅是文化宝库,还曾作为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指挥部,周恩来在此指挥行动。对外开放后,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
毁灭与影响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连续轰炸商务印书馆及东方图书馆,馆舍与藏书尽毁,造成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这一事件被视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灾难。
历史评价
东方图书馆以其规模、藏书质量和管理水平,被称作“东亚闻名文化宝库”,其毁灭象征了战乱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现原址为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
如需更详细的时间线或重建信息,可查阅商务印书馆相关历史档案。
白扬提八抬大轿本年度碧卢常客蝉娟大结登山陟岭邓师兜结发愤自雄放谷高谈孤执和嗊横字毁駡诲谟昏定晨省火上弄冻凌货位护心栏骄溢借身报仇忌恣决赛鞫谳康庐空落落扩大会议滥饮谰语览阅六马仰秣梦龄鸣珰墓工昵款扭送跑搭鹏鳣青緑啓土秋务热心肠乳口三角兽食筯授衣月説教随阳天临停僮通越驼运文面文囿相临乡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