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侍讲的意思、侍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侍讲的解释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后汉书·卢植传》:“少与 郑玄 俱事 马融 ……女倡歌舞於前。 植 侍讲积年,未尝转眄, 融 以是敬之。学终辞归。”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后汉书·桓郁传》:“ 和帝 即位,富於春秋,侍中 竇宪 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由是迁长乐少府,復入侍讲。”《后汉书·桓荣传》:“ 荣 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后病愈,復入侍讲。”《北史·高允传》:“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乞命耳。” 唐 韩愈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及此年, 韦侯 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第二章四:“ 梁鼎芬 在侍讲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宣统 九年正月初七日, 庆亲王 奕劻 死。’”

(3).官名。 汉 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 魏明帝 。 唐 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 宋 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 元 明 清 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 南北朝 、 唐 、 宋 诸王府,亦有侍讲。 唐 张九龄 《贺侍讲徧赐衣服状》:“右 高力士 宣称:陛下亲讲读《毛诗》,徧赐侍讲 陈希烈 三品兼衣物等。”《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三年》:“以 司马懿 为太傅…… 彦 为散骑常侍、侍讲。” 胡三省 注:“以在 少帝 左右,令侍讲説。侍讲之官,起乎此也。”《宋史·职官志二》:“学士侍从有学术者为侍讲、侍读。” 明 沉鲸 《双珠记·僧榻传音》:“小生今年十六岁,往京应试。忝中第一名,官授侍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京城里的窑姐们最粗最贱,不知怎么那一班人偏要去走动……谁知里面有三个阔客:一个是侍郎,一个是京堂,一个是侍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侍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专指为帝王或皇室成员讲授经史、解答学术疑问的官员。该职衔始见于汉代,历经各朝演变形成固定制度,其核心职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帝王教育的核心职位 侍讲官需通晓儒家经典与治国方略,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教材,通过讲学活动向皇帝传授治国理念。汉代《后汉书·桓郁传》记载"侍讲禁中,论经书",印证其教学职责(来源:《汉语大词典》)。宋代设立"崇政殿说书"职务,属侍讲体系重要分支。

二、职官体系的特殊构成

  1. 唐代确立翰林侍讲学士制度,形成"学士院侍讲—东宫侍讲"双轨制
  2. 明代将侍讲纳入翰林院编制,据《明史·职官志》载定员为"侍读、侍讲各二人"
  3. 清代侍讲官品级定为从四品,隶属翰林院与詹事府双重管理体系(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三、文化传承的历史影响 侍讲制度推动经学注疏发展,宋代司马光任侍讲时编撰《资治通鉴》即为典型例证。该制度促进皇室教育体系化,对维护儒家治国传统产生深远影响,相关制度史料可见于《唐六典》《宋会要辑稿》等典籍(来源:《辞源》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侍讲”一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涵盖以下三方面:

一、动词含义

  1. 从师学习
    指跟随老师研读学业,如《后汉书·卢植传》记载卢植随马融学习时“侍讲积年”,即长期跟随老师听讲学习。

  2. 为帝王或太子讲授学问
    汉代起,学者常为皇帝、太子讲论经史,如东汉桓郁为汉和帝讲学(《后汉书·桓郁传》)。


二、官职演变

  1. 起源与定型

    • 汉代:仅有“侍讲”称谓,未列为正式官职。
    • 唐代:始设“侍讲学士”,职责为讲解文史、备帝王顾问。
    • 宋元明清:翰林院固定设置“侍讲”及“侍讲学士”,多由文学造诣高的官员兼任。
  2. 职责范围
    包括为君主讲授经典、解答疑问,并参与编修典籍。如唐代侍讲学士需“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


三、其他延伸

“侍讲”既可指学习或教学行为,亦为历代重要文职官名,其职能与地位随朝代更迭逐步制度化。

别人正在浏览...

白黑不分败亲拔立报到成业陈皮戳瘪脚初载刺填大王当阑抵諆笃习放废孚惬感附钩挂鼓缶骨嵓嵓寒欠函舆蒿丘恒星和怡积卑叽叽嘎嘎径省静晏净院近目积玉堆金垲垲勘会狂乱老古董敛足六箸麓薮胪云吕剧蒙衣攀柏倾盆憩宴屈事忍耻偷生柔而不犯三花马上荣四方之志台制推立頽迁卫从暐晔文会无价值无奈何下稍谢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