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郐下无讥的意思、郐下无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郐下无讥的解释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 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无讥焉。” 杜预 注:“《鄶》第十三,《曹》第十四。言 季子 闻此二国歌,不復讥论之,以其微也。”后以“鄶下无讥”言其微不足道。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曹学佺》:“ 陈大樽 《明诗选》於 万历 以下,如 汤义仍 、 曹能始 不愧作者,概置之 鄶 下无讥之列,此则大误。”亦省称“ 鄶下 ”。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等诸 鄶 下,尚存旧国之风:即愧 卢 前,不废当时之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郐下无讥”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典籍,意指事物完美无缺、无可挑剔或无可讥讽之处。从汉语词典角度解释,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达到极致境界,没有任何缺点可供批评。其详细含义可从词源、结构和用法三个方面阐述。

词源与历史背景:

“郐下无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孔子评价郐国(春秋时期一个小国)的音乐时说“自郐以下无讥焉”,意思是郐国的音乐如此完美,以至于其后的国家都不值得评论了。这里的“郐”指郐国,“下”表示其后,“无讥”意为没有可讥讽或批评的地方。成语由此演变而来,强调一种至高无上的完美状态。在汉语词典中,它被归类为褒义成语,常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中,表达对卓越成就的赞誉。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该词典是权威的语言学工具书,收录了详尽的成语释义和历史出处。

结构与语义分析:

从构词角度看,“郐下无讥”由四个字组成:“郐”为专有名词,指特定国家;“下”表示方位或范围;“无”是否定词;“讥”意为讥讽或批评。整体结构简洁,语义凝练,体现了汉语成语的典型特征——通过历史典故传达抽象概念。在现代用法中,它常用于描述艺术、作品或人的品德达到无可挑剔的境界,例如在评价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时可以说“这部小说堪称郐下无讥”。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该词典是标准汉语参考书,提供了成语的现代解释和用例。

用法与例句:

在实际语言应用中,“郐下无讥”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强调绝对完美。例如:“他的书法造诣深厚,作品真乃郐下无讥。”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带有古典色彩,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它在文化传承中仍具价值,提醒人们追求卓越。来源参考:汉典(zdic.net),这是一个在线汉语词典平台,收录了成语的详细解释和经典出处。

网络扩展解释

“郐下无讥”是一个源自《左传》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典故出处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时观赏周代乐舞,对各诸侯国乐曲逐一评价,但到《郐风》之后便不再评论。杜预注解称,因郐国、曹国等小国的礼乐文化浅薄,故“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


三、用法与示例

  1. 语法功能:作宾语、定语或分句。
  2. 近义词:自郐以下、微不足道。
  3. 例句:
    • 清代陈田评诗时,将部分作品归为“郐下无讥之列”,暗指其水平低下。
    • 现代可形容对低质量事物的忽略,如:“这类模仿之作,已属郐下无讥。”

四、常见误解辨析


五、扩展学习

建议阅读《左传》相关篇章及杜预注解,结合春秋时期文化背景,理解成语中“礼乐代表国家兴衰”的隐喻。

别人正在浏览...

拜拜百龄眉寿白舆素车豹幨被服博览会不计不入用不声不响采文采撷搽拳单欵得合绖皇定音地榆东陆端谅对外贸易区鹅经飞过海风勃伏龙綍纶感旧贵疏恒久横锯面箭步缴收己亥杂诗静者尽如所期昆明湖老官儿老视眼楼桑里訬婧铭诔排虚蜣郎转丸请关青云交亲乐人口人烟稀少任真自得日月入怀乳浊液塞包袱食货朔月驷駵套路头抵秃歪剌望断小白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