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 来聘……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无讥焉。” 杜预 注:“《鄶》第十三,《曹》第十四。言 季子 闻此二国歌,不復讥论之,以其微也。”后以“鄶下无讥”言其微不足道。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曹学佺》:“ 陈大樽 《明诗选》於 万历 以下,如 汤义仍 、 曹能始 不愧作者,概置之 鄶 下无讥之列,此则大误。”亦省称“ 鄶下 ”。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等诸 鄶 下,尚存旧国之风:即愧 卢 前,不废当时之体。”
“郐下无讥”是一个源自《左传》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时观赏周代乐舞,对各诸侯国乐曲逐一评价,但到《郐风》之后便不再评论。杜预注解称,因郐国、曹国等小国的礼乐文化浅薄,故“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
建议阅读《左传》相关篇章及杜预注解,结合春秋时期文化背景,理解成语中“礼乐代表国家兴衰”的隐喻。
《郐下无讥》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郐(音kuài)下,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出讥诮之言。它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无可指摘。
《郐下无讥》的拆分部首是“阝”(土旁),它是由“阜”和“阝”两个部首组成。阜表示土堆,阝表示土墙。《郐下无讥》一共有24个笔画。
《郐下无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文献。在这篇文章中,韩非子用来形容郐城的民众对他的评价,也体现了他的为政之道。
繁体字为《郐下無讎》,在繁体字中,“无”和“讥”均使用了繁体字的形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具体到《郐下无讥》这个词,古时写作“鄶下不讎”,其中“郐”写作“鄶”,“无”写作“不”,“讥”写作“讎”。
1. 他的言行举止一向正派,堪称《郐下无讥》。
2. 他为人忠厚正直,是个身价《郐下无讥》的人。
无可讥议、无懈可击
高尚无瑕、完美无缺
卑鄙无耻、有可指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