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刻的意思、偷刻的详细解释
偷刻的解释
犹刻薄。 明 王守仁 《教条示龙场诸生》:“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於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於孝友之道,陷於狡诈偷刻之习者乎?”
词语分解
- 偷的解释 偷 ō 窃取,趁人不知时拿人东西:偷窃。偷吃。小偷儿(島 )。 行动瞒着人:偷偷。偷看。偷听。偷渡。偷袭。 * 。偷天换日(喻暗中改变重大事物的真相以欺骗别人)。 抽出时间:偷空儿。偷暇。偷闲。 苟且:
- 刻的解释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刻。 时间: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
专业解析
“偷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可从字面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
字面本义:
- 偷: 本义为苟且、怠惰,后引申为暗中拿走他人物品(盗窃)。在此语境中,更侧重“苟且、敷衍、得过且过”或“暗中、私下”之意。
- 刻: 本义指古代计时单位(一刻约15分钟),也指雕刻、铭刻,引申为时间、光阴。
- 组合义: 字面上可理解为“暗中削减时间”或“苟且地对待光阴”,意指不珍惜时间,敷衍度日。
-
引申义(主要含义):
- 苟且敷衍,虚度光阴: 这是“偷刻”最核心的含义。它形容人做事马虎、不认真负责,得过且过,浪费宝贵的时间。强调一种消极、懈怠的生活或工作态度。
- 出处与例证: 此义项可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明代梅膺祚《字汇》对“偷”的解释中包含“苟且也”,暗含了“偷刻”所传达的敷衍态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解释相关字词时,也体现了古人对珍惜光阴的重视,反衬出“偷刻”的贬义色彩。古人常以“光阴如金”作比(如《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更凸显“偷刻”行为的消极性。
“偷刻”意指做事马虎懈怠,不珍惜时间,虚度光阴。它描述的是一种消极敷衍、得过且过的行为或态度,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该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勤勉、惜时的价值推崇。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2010). 汉语大词典 (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权威词典,收录古汉语词汇及释义)
- [东汉] 许慎 撰, [清] 段玉裁 注. (1981).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权威字书及注释,阐释字源及古义)
- [明] 梅膺祚. (2003). 字汇. 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代重要字书,反映当时字义)
- [西汉] 刘安 等著, 何宁 撰. (1998). 淮南子集释. 中华书局. (包含珍惜时间的经典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偷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但核心解释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刻薄
这是该词最常见的释义,指为人处世苛刻、不宽容,带有狡诈或冷漠的贬义色彩。例如明代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到“陷於狡诈偷刻之习”,即批评品行不端的行为。
-
字义分解
- 偷:包含“私下拿取”“瞒骗”“苟且敷衍”等含义,引申为狡诈或不光明正大。
- 刻:既有“雕刻”的本义,也指时间单位(如“一刻钟”),在此处引申为“严苛、不宽容”。
二、用法与例句
- 文学引用:明代文献中多用于批评道德缺陷,如“偷刻之习”形容刻薄狡诈的习性。
- 现代语境:较少使用,若出现时多保留古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三、注意事项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教条示龙场诸生》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犴讼百仞谤讥淲沱不次之迁不举火猜谮残民钞法赤埴持之有故出击粗缯怠工刀痕灯炬度轨贩徒刚褊工人阶级骇汗寒菊薃侯黑麻红棉缄脣借春吉甫寄附凈濑讵料慷慨捐生康庄境空心汤圆夸逞略图量度量放龙唇陆落马放南山睨诘飘茵随溷千歳奇出青毡旧物鹊羽人猿埽岸赏获商暮盛况空前声母神剑身口诗侠摅写特指危厉下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