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滩名。 赣江 十八滩之一。在今 江西省 万安县 境内。 宋 苏轼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 喜欢 劳远梦,地名 惶恐 泣孤臣。”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 惶恐滩 头説惶恐, 零丁洋 里叹零丁。”
惶恐滩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既指具体的地理位置,也被赋予文学与情感象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地理位置:惶恐滩位于中国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境内,是赣江十八滩之一,地处赣江中游段,龙溪水与赣江交汇处。其地势险峻,暗礁密布,水流湍急,素有“鬼门关”之称,当地民谣称“十船过滩九船翻”。
名称演变:原名“黄公滩”,因北宋文学家苏轼途经此地时,以“黄公”谐音“惶恐”入诗,逐渐演变为“惶恐滩”。
军事与交通要道
自战国时期起,惶恐滩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此设伏,唐代成为南北商贸重要通道,宋代更是文人贬谪岭南的必经之路。
文学象征
南宋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惶恐滩头说惶恐”表达对国运危亡的忧思,使该地名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象征。苏轼被贬惠州时亦作诗提及此地,强化了其“孤臣泣泪”的意象。
作为成语,“惶恐滩”形容人因恐惧而心神不宁的状态,如“在险境中如临惶恐滩”。这种用法源于其地理险恶与历史事件叠加的情感共鸣。
万安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惶恐滩原貌,但其历史遗址仍吸引游客与学者探访,成为研究古代交通、军事和文学的重要载体。
提示:网络信息存在差异,如关于韩愈诗句的记载未被广泛采信,建议以权威史料和诗文为参考。
《惶恐滩》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面临困难、危险或者陌生环境时所产生的惊恐和恐惧的心情。
《惶恐滩》的拆分部首是「心」和「⺌」。根据「⺌」的笔画数为2,「心」的笔画数为4。
《惶恐滩》源自李清照的《如梦令》词中的一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雌雄难辨也」。这句词描述了女主人公在相思之下与心上人分别时的内心难以平静的状态。后来,人们逐渐使用这个词来形容任何人在面临惊恐害怕时的心情。
《惶恐滩》的繁体字为「惶懼灘」。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惶恐滩」也可以写作「悔恐滩」或者「怳恐滩」。
1. 面对不断逼近的飓风,人们在沙滩上显露出惶恐的表情。
2. 兔子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惶恐奔逃。
3. 小明第一次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心中充满了惶恐。
1. 惶恐不安
2. 惶恐不安地
3. 惶恐无措
1. 惊惧
2. 恐慌
3. 担心
安定、平静、镇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