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暮春的意思、暮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暮春的解释

[end of spring] 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详细解释

春末,农历三月。《逸周书·文傅》:“ 文王 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 江 南草长,杂花生树,羣鸎乱飞。”《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三月季春,亦曰暮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王慧诗》:“﹝ 王慧 ﹞《闺词》云:‘轻寒薄暖暮春天,小立闲庭待燕还。’” 杨朔 《木棉花》:“北方才是暮春,你在这儿却可以听见蝉、蛙,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夏虫在得意地吟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暮春释义

暮春指春季的末期,即农历三月,阳历四月至五月上旬。此时春色将尽,夏意渐生,是春夏交替的过渡阶段。以下从词义、物候特征及文化意象三方面详解:


一、词义解析

  1. 时间范围

    “暮”本义为日落时分,引申为“将尽”;“春”即春季。“暮春”合指春季的最后阶段。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暮春特指农历三月,对应公历4月中下旬至5月初。

    《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说明,暮春与“孟春”“仲春”并列,属春季三时段之末,具体为清明至立夏前(约4月5日–5月5日)。

  2. 别称与关联概念

    • 别称“晚春”“残春”,如《岁时百问》载:“清明后十五日为暮春,亦称春残。”
    • 常与“三春”关联(孟春、仲春、暮春合称),如《文选·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注引:“暮春,三月也。”

二、物候特征

暮春的典型自然现象包括:


三、文化意象

暮春在文学中承载双重情感:

  1. 伤春惜时

    因春色将逝,文人常借此抒发生命短暂之慨。如《论语·先进》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展现儒家对自然时序的敬畏。

  2. 生机勃发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则描绘上巳节暮春踏青的鲜活场景,凸显万物生长的活力。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现代词典释义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官网在线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暮春”是汉语中描述季节的词汇,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暮”意为日暮或末期,“春”即春季,合指农历三月前后的晚春时节。此时春季接近尾声,气温回升明显,南方多雨水,自然景象从繁花盛开转向绿荫渐浓。

二、文学与文化内涵

  1. 时间象征:常用于表达时光流逝的意境,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以及丘迟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2. 诗意画面:古诗中常描绘“落花”“绿荫”“蛙鸣”等典型意象,如宋代叶采《暮春即事》通过“瓦雀影动”“杨花入砚”暗指暮春。
  3. 农耕关联:此时正值农耕繁忙期,部分诗词会结合农事场景表现季节特点。

三、相关别称与划分

四、扩展应用

该词也可比喻事物或人生的尾声阶段,如“暮春之年”形容晚年。

别人正在浏览...

贝多芬辩谲哺歠不可枚举不迁贰成数赐封辞旨当难钿花地方武装抵雀捐金东吴招亲,弄假成真诡辩归山过所画灰减算胶口节片近上卷笔刀聚宝盆赖依褴缕老馋零瀼柳管龙丝露申面地目触目睛旁侧庞然配声黔民起船卿尹然不人殊意异师舶失聪使鹤吮喋耸膊成山孙让锁炼踏籋檀唇田入挑心偷婆韡爗五尺竖子向若祥桑谷湘沅细大不逾膝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