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 唐 唐彦谦 《宿田家》诗:“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宋 苏舜钦 《串夷》诗:“闭之塞漠为良策,啖以民膏是失图。” 明 张居正 《答荆州道府辞两院建坊书》:“诸公所餽,銖两皆民膏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 刘 项 生长 长城 里,枉用民膏筑万里。”
“民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或资源,常与“民脂”连用为成语“民脂民膏”,用于强调国家财富来源于人民的辛勤劳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民膏”字面可拆解为“民众的膏油”,比喻百姓通过劳动积累的财富,如粮食、物资等。与之相关的成语“民脂民膏”更强调统治者对百姓财富的压榨,如《汉典》解释为“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剥削人民”。
历史渊源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史记·平准书》,原指“民众的血汗”,后演变为国家财富的代称。例如,宋代苏舜钦在《串夷》中批判统治者“啖以民膏是失图”,明代张居正也提到“铢两皆民膏”。
“民膏”常与“民脂”并用,构成成语“民脂民膏”,强化对不公现象的控诉。其核心思想是警示统治者需以民为本,避免过度征敛。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史记》《随园诗话》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
“民膏”是一个词组,由“民”和“膏”两个字组成。它指的是国家的财富或资源,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而存在的。
“民”字的部首是“亻”,总共有5画。而“膏”字的部首是“⺼”,总共有15画。
“民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文公五年》中,原文是“国乃民膏”,意思是国家是民众的生命之源。这个词后来也被用来形容国家的财富或资源,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而存在的。
“民膏”的繁体写法是「民膏」。
在古代,字的写法并不完全和现在一样。根据《说文解字》,古时候的“民”字形状类似于“宀”上加上两根“丨”,而“膏”字的上部是“⺼”,下部则是“高”。整体来说,古代的字形比现在的字形更为复杂。
1. 政府应该善于管理国家的民膏,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2. 资源是国家的民膏,应该合理开发利用。 3. 民膏的分配应该公平合理,以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
民膏可以和其他字组合成不同的词,比如:民生、膏粱、膏火等。
与“民膏”意思相近的词有:国富民强、国家财富、人民财富等。
与“民膏”意思相反的词有:穷国、资源匮乏、贫乏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