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谬的意思、纠谬的详细解释
纠谬的解释
纠正谬误。《书·冏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蔡沉 集传:“绳,直;纠,正也。”《新唐书·王元感传》:“所撰《<书>纠谬》、《<春秋>振滞》、《<礼>绳愆》等凡数十百篇。”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犯颜纠谬,养成平素,心盟尽吐。”
词语分解
- 纠的解释 纠 (糾) ū 缠绕:纠缠。纠纷。 矫正:纠偏。纠正。 集合(含贬义):纠合。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谬的解释 谬 (謬) ù 错误的,不合情理的:荒谬。谬论。谬传(俷 )。谬误。 差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纠谬”的汉语词典释义与文化解析
一、核心释义
“纠谬”指纠正错误或谬误,属动词性复合词。
- 《汉语大词典》:释义为“纠正谬误”,强调对错误言论、文字或行为的修正。其结构源于“纠”(本义为绞合绳索,引申为“矫正”)与“谬”(错误)的合成,体现“匡正失误”的主动行为。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改正错误”,多用于学术勘误、文本校订等严谨场景,如“古籍整理需反复纠谬”。
二、词源与文化内涵
- 文字学溯源:
- “纠”从“糸”(mì),表绳索缠绕,《说文解字》释为“绳三合也”,后衍生“纠正”义;
- “谬”从“言”,本指言语错误,《广雅》注“谬,误也”,二者结合突显“以行动修正言论之误”。
- 传统校雠学应用:
古代文献校勘称“纠谬”为关键环节,如清代朴学家“以考据纠史籍之谬”,体现实证精神。
三、现代使用场景
- 学术领域:专指订正研究结论、数据或文献中的错误(例:论文发表后的纠谬声明);
- 出版规范:书籍再版时的“纠谬表”用于列出勘误内容;
- 文化批评:对公众言论、媒体报道的失实内容进行驳正。
四、权威参考延伸
- 《辞海》:强调“纠谬”的系统性,指出其需“依据可靠证据,逐条辨析”(见“校勘学”条目);
- 《康熙字典》:收录“纠”字释“矫也”,“谬”字引《增韵》“差也”,印证其历史语义稳定性。
文献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纠谬"条目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辞海》在线版"校勘学"
网络扩展解释
“纠谬”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纠正错误或谬误,尤其在学术、文献或正式文本中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分解
- 纠:本义为“缠绕”,引申为“督察、矫正”,如“纠正”“纠错”。
- 谬:指错误、荒谬的言论或观点,如“谬论”“谬误”。
组合后,“纠谬”即指发现并修正错误,强调对已有内容中谬误的批判性审查和改正。
常见用法
-
学术领域
学者针对前人研究中的错误撰写“纠谬文章”,例如指出史料误读、逻辑漏洞或数据偏差,并提出修正意见。
-
文献校勘
古籍整理或出版时,校勘者通过比对不同版本,对文本中的讹误进行“纠谬”,恢复原貌。
-
日常语境
也可泛指一般性错误修正,如纠正他人言论中的不实信息,但此用法较正式,口语中更常用“纠错”。
近义词对比
- 纠错:更通用,适用于技术、日常等场景(如软件纠错)。
- 勘误:多用于书籍、文章的事后错误说明。
- 辩讹:侧重辨析并推翻错误说法,与“纠谬”含义接近。
示例
- 《<史记>纠谬十则》——标题中即指对《史记》文本的十处错误修正。
- 编辑部收到读者来信,对某篇文章的数据进行纠谬。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阇黎白眉神百巧成穷北京科技大学避生蚕作舡人舛文除拆储说橱子次相打垜丁屐动粗饭饲風路风向袋凤烛坟籍副职公私过筋过脉估市翰染虹烛锭花花点点话眼驾诞肩辇谏省尽醉九天采访使者口体鹍丝老账拉套子冷暖玉莲脸离鸾别鹄灵材丽瞩漉篱祃祭千总青毡劝乐癯弊荣爵融流桑叉声采收束肆勤遂欲乌嗥五羊城香穗小刀会小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