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疠疾的意思、疠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疠疾的解释

疫病。流行性传染病。《周礼·天官·疾医》:“四时皆有癘疾。” 郑玄 注:“癘疾,气不和之疾。” 贾公彦 疏:“癘谓癘疫……癘气与人为疫。”《世说新语·文学》“ 晏 ( 何晏 )闻 弼 ( 王弼 )名”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其秋,遇癘疾亡,时年二十四。”《南史·文学传·周兴嗣》:“ 兴嗣 两手先患风疽,十二年,又染癘疾,左目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疠疾(lì j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与医学内涵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一、核心释义

  1. 恶性传染病/瘟疫

    指具有强烈传染性、致死率高的流行性疾病,在古代文献中常特指烈性瘟疫。如《黄帝内经》所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即涵盖此类疾病 。

    例:《周礼·天官》载“四时皆有疠疾”,指四季可能爆发的疫病。

  2. 麻风病的古称

    在传统医学中,“疠”常专指麻风病(古称“厉风”“癞病”)。《说文解字》释“疠”为“恶疾也”,清代段玉裁注:“今之癞字也” 。


二、医学与文化内涵

  1. 病因认知

    古人认为疠疾源于“戾气”(疫毒邪气),通过空气、接触传播。《诸病源候论》称其为“乖戾之气”,强调其传染性 。

  2. 社会防治措施

    • 隔离制度:《睡虎地秦简》记载“疠迁所”,即强制隔离麻风患者 。
    • 祭祀禳灾:《周礼》设“司巫”掌“禳疠”,反映古人以宗教仪式应对疫情的传统 。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释“疠疾”为“疫病。亦指恶疮、麻风等病”,并引《礼记·月令》“行春令则民多疠疾”为例 。

  2. 《中医大辞典》

    明确“疠”即麻风病,属“风毒邪气侵入经脉”所致,症状包括“肌肤溃烂、毛发脱落”等 。


四、语义演变

该词从泛指瘟疫到侧重麻风病,体现古代对传染病的认知变迁。现代汉语中,“疠”字仍保留于“疫疠”“疠气”等医学词汇中,延续其病理学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

  1. 《黄帝内经·素问》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3.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4. 《周礼·夏官》
  5.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6. 《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疠疾”是古代对麻风病的专称,其含义与症状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1. 定义与症状:疠疾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被视为一种严重的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烂、鼻梁塌陷、面色异常等。《内经·诸风数类》描述其病因为“营气热肘,其气不精”,导致“鼻柱坏而色败,皮肤伤溃”。这与现代麻风病的特征(侵犯皮肤、神经和内脏)高度吻合。
  2. 历史案例:西汉时期,诸侯王曹时曾感染疠疾。因该病具有传染性,皇帝下令将其迁回封地隔离,最终他在患病23年后去世。这反映了古代对疠疾的认知及隔离防控措施。

扩展说明:

以上内容综合历史文献和案例,结合医学特征解析了这一术语的演变与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白话诗百辛白旃檀鄙器驳估不入时宜参华侈忲淳行倒头饭遁化愕眙封盖風貌复反搆争觤辨号脉荷戴黄须儿还俗徽索践席矜伤玑璿局蹜捞捞搭搭帘布联肩灵洲霾蒙蛮牌每当弭服默片木架木路千文齐大非偶青蟾兔痊平认做溶体僧王圣先沈竈生鼃寿木守职水犀军私会櫢檽算命诉竞损军折将畏俯闻闻五虚六耗衔泪谐漫希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