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取记录在案的有功之人。《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夫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咏德政,则延期过歷;下有怨叹,掇録授能。由此观之,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
(2).选录。 清 吴敏树 《记钞本<震川文>后》:“间从塾童《古文观止》选本,见 归氏 文数篇……託书贾购之 吴门 以来,乃掇録其可嘉者,以鄙意评騭,且叙论焉。”
“掇録”是“掇录”的繁体写法,属于汉语书面用语。《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摘录、辑录”之义,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指对文献内容的选择性摘抄,《现代汉语词典》强调该词在学术研究中的使用场景,特指从原始材料中撷取有价值片段并系统整理的行为;其二延伸为编纂辑录的文献工作方法,如清代考据学家常用此词描述古籍校勘过程。
从字源学角度解析:“掇”字初见于甲骨文,本义为双手拾物,《说文解字》释作“拾取也”,后引申为选取精华;而“録”由“金”与“彔”构成,原指镌刻铭文,后演变为记载、誊写之意。二字组合后形成“择优而记”的核心语义,常见于古籍整理、方志编纂等专业领域。
该词的现代使用多出现在文史类学术著作中,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整理概论》多次使用“掇録”表述文献辑佚过程。在具体语境中常与“考订”“校雠”等术语连用,形成完整的文献研究方法表述链。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古籍整理概论》)
“掇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解释:
选取记录有功之人
指在历史或文献中挑选并记录有功劳的人物。例如《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中提到“下有怨叹,掇録授能”,意为记录贤能之士以备任用。
选录、辑录
指从文献中精选内容并整理记录。清代吴敏树在《记钞本<震川文>后》中提到“掇録其可嘉者”,即选录优秀文章。
部分资料(如)将其视为成语,解释为“精挑细选”,强调认真严谨的挑选态度,适用于商品、人才等选择场景。但此说法权威性较低,未见于经典文献。
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三国志》原文。
暗室逢灯宝成铁路倍年兵厨参镂超群城关斥讳错绣大厮八彫薄吊销地厘抖动二尾子烦苛飜手奋矫歌版过稽海蛤含酸河塘护蜜监护人贱劣鉴昧借閲敬异就抚吉繇霁泽遽篨俱那异聚族而居科幻僆子礼法龙骧豹变满眼冥言披检匹马当先前俯后仰乾暵潜晦迁莺出谷赏春梢林神物失权缩迹脱赠偎干就湿危岌卫生员无肠公子香橘弦管显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