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枯木死灰的意思、枯木死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枯木死灰的解释

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后以“枯木死灰”形容心不为外物所动。《宣和画谱·道释二》:“大抵释氏貌像多作慈悲相,趺坐即结跏,垂臂则袒肉,目不高视,首不轩举,淡然如枯木死灰。”《儿女英雄传》第九回:“照 安公子 这等的人物……若説他既看得入眼,这心就同枯木死灰,丝毫不动,这心地也就太冷了,更不是情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枯木死灰”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成语,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两个层面解析。字面义指枯萎的树木和完全熄灭的灰烬,呈现完全静止、丧失生命力的状态。引申义则主要包含两种语境:

  1. 道家思想的超然境界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用以描述摒弃感官欲望、消解主观成见的精神状态。此语境下,枯木死灰并非消极意象,而是强调通过“虚静”实现与自然之道的融合,如《庄子·知北游》进一步阐释“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的修身理念。

  2. 世俗情感的消沉状态

    后世使用中逐渐衍生出贬义用法,比喻人丧失生活热情或情感极度冷漠。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曾批评画作缺乏生气时以“已槁之木,已死之灰”作喻,明代李贽《焚书》亦用此语形容心性麻木者。

权威典籍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将其归纳为“形容极端消极冷漠,或对世事无动于衷”,《中国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则标注其语源为《庄子》并收录宋明时期的语义演变。

网络扩展解释

“枯木死灰”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演变

  1. 源头:
    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此处原指道家追求的超然物外、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
  2. 后世引申:
    逐渐演变为贬义,形容人丧失活力或情感麻木。例如《儿女英雄传》中批评“心同枯木死灰”是冷漠无情。

三、用法与语境

四、相关词汇

五、注意事项

需结合语境判断褒贬:在哲学或艺术领域可能偏向中性,日常使用则多为贬义。例如《庄子》原意强调修心,而现代例句多指颓废。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庄子》原文或成语词典(来源:汉典、搜狗百科等)。

别人正在浏览...

捱捱儿拜赐之师标准海水瞅粘辍津大幻等闲人家凋瘠顶相端审贩儿風流雲散風猷负板擀面杖根牙盘错乖沴官邑衡计活套头镬煮绛英监閲焦心热中羁靽晶辉稉粱疾骑蠲税眷言橘中乐联邦另巧柳胶门观木丸欧化抛废贫凡泼皮赖肉秋醪桡姬阮咸入梓色役山鸡照影绍酒声名世台顺政素晖鲐背提铃头场頽怨屠者外祀危崄五岳显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