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a candidate;be an alternate]
(2) 待补缺额
(3) 清制。没有补授实缺的官员
有一位家伯,他在南京候补,可以打个电报请他来一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 清 制,未经补实缺的官员由吏部依法选用,选定后到某部或某省听候补缺或临时委用,称为候补。《老残游记》第三回:“此人既非候补,又非投効,且还不知他有什么功名。”《清史稿·穆宗纪二》:“命 蒋益灃 以按察使候补,隶 左宗棠 军,率 楚 勇回籍。”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八:“做那里的校长这才威风呢,--但那时的名目却叫作‘总办’的,资格又须是候补道。”
(2).泛指等候递补缺额或预备取得某种资格。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知道我辈和读者,若不是现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补之父。” 茅盾 《烟云》:“我知道我的这副担子并没有人来代我挑,没有我的候补人。” 老舍 《骆驼祥子》五:“他一点没有把 祥子 当作候补女婿的意思。”如:候补委员。
候补(hòu b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使用场景的动词性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在正式名额之外等待递补缺额。该词由“候”与“补”两个语素构成,需结合其本义及引申义理解:
基本释义
指在编制、职位或名额已满的情况下,作为预备人员等待递补空缺。例如:“候补委员”指在正式委员缺席时可递补参与决策的人员。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语素分解
二字组合后,强调“在等待中预备填补”的动态过程。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历史用例
清代官制中,“候补道台”指已获委任资格但需等待实缺的官员,见于《清史稿·职官志》:“各省道员缺出,由督抚奏请补授,余者列名候补。”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职务与名额
用于描述编制外的预备人选,如“候补党员”“候补裁判”。
示例:党代会选举时,除正式代表外常设候补代表席位。
资源分配机制
在交通、票务等领域指“替补资格”,如高铁候补购票系统允许乘客在车票售罄后排队等待余票。
来源:《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
“候补”强调等待中的预备状态(潜在性);“替补”则指即时顶替(即时性),如篮球比赛中的替补队员。
“候选”多用于选举场景(如候选人),侧重参选资格;“候补”侧重递补机制。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链,建议通过权威出版机构官网或学术数据库查询上述文献。)
“候补”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核心含义:
历史制度(清代官制)
指未正式任职的官员等待替补实缺的机制。候选人需经吏部审核资格后,通过抽签分配到某部或某省等待职位空缺。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提到“在南京候补”,即官员未被正式任命,处于待命状态。
特殊制度:若候选人交钱可免除抽签,自行指定候补地,称为“指省”或“指分”。
现代通用意义
泛指在竞争性场景中作为替补或预备资格的人员。例如:
区别与延伸
拔扈百室拔济伯气避正堂不胜桮杓才料藏头亢脑草札长戟赤心奉国橱子粗涩方洋風簷感验革选光绪圭窬行百里者半九十好人家后晋瑚簋剑轮蛟毫解放荆璞金魄开先流变陆逊马明王缦缦溟海木砚泥车瓦马偏宜偏嘴飘落披诚批亢捣虚普陋茹期盼棋谱社团市偷豕彘水漉漉水文説载熟友耸惑所致摊黄菜桃核杯僮役象骖相得无间箫笛心荡神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