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筭的意思、负筭的详细解释
负筭的解释
亦作“ 负算 ”。负欠的口钱(一种人口税)。后泛指负欠的租税。《后汉书·左雄传》:“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筭,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李贤 注:“负,欠也。筭,口钱也。”《金史·田琢传》:“官司圉牧,势家兼并,亦籍其数而授之农民,宽其负算,省其徭役,使尽力南亩。”
词语分解
- 负的解释 负 (負) ù 驮,背(坕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噄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遭受:负伤。负屈
- 筭的解释 筭 à 古同“算”,计算。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负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单字本义及历史语境综合考释:
一、单字释义
-
负(負)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引申为“背负、承担”,如《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引申义:
- 担负责任(如“负债”);
- 违背(如“负约”);
- 失败(如“胜负”)。
-
筭
- 本义:《说文解字》注:“筭,长六寸,计历数者”,指古代计算用的竹制筹码,后泛指计算、谋划。如《汉书·律历志》“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
二、复合词“负筭”考释
“负筭”属动宾结构,直译为“背负算筹”,其核心含义为:
- 承担计算职责:古代掌管文书、计算者需随身携带算筹履行职责,如《后汉书·百官志》载地方官吏“主簿……掌文书及负筭”。
- 引申为担负责任:在文献中多隐喻承担事务或罪责。例如《后汉书·杜诗传》载“臣虽负筭,犹知献替”,此处指虽身居下位仍愿进谏。
三、文献例证
-
《后汉书·舆服志》:
“县令、长……皆负筭执簿,趋走阶庭。”
描述低级官吏携带算筹文书处理公务的场景。
-
《晋书·职官志》:
“郡国守相……其属有负筭掾,主钱谷会计。”
明确“负筭”为基层财务官吏的职责。
学术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班固《汉书·律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范晔《后汉书·百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房玄龄《晋书·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负筭”属冷僻古语,现代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未单列词条,释义需依托原始文献及字源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负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负筭”指欠缴的口钱(一种古代按人口征收的税),后引申为泛指拖欠的租税。其中,“负”意为“亏欠”,“筭”(suàn)通“算”,指计算或税款。
2.词源与演变
- 本义:特指汉代“口钱”,即按人口征收的税种。例如《后汉书·左雄传》提到“宽其负筭”,李贤注释:“筭,口钱也”。
- 泛化:后世逐渐扩展为各类赋税的拖欠,如《金史·田琢传》中“宽其负算”即指减免农民积欠的税款。
3.文献用例
- 《后汉书》强调选拔清廉官员时,需减轻其辖区税负:“宽其负筭,增其秩禄”。
- 《金史》记载通过减免欠税鼓励农耕:“省其徭役,使尽力南亩”。
4.字形说明
“筭”与“算”为通假字,故“负筭”也写作“负算”。两字均涉及计算,体现古代税收与统计的关联。
该词反映了古代税收制度及社会治理理念,常见于史书政策描述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金史》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川灌河保弼颤声毚檀超载叱咄赤足充伙大虫不吃伏肉的稿罚金非长是短风帆果如其言汩漱古意含虚浩气凛然黄帝子孙歡声忽而挥戈退日挥霍介絶激进派靖绥谨僟襟尚闿阐开敏抗节刘白羽礼园鸾鹊猛不乍内典盆花,盆花儿皤蒿清明风青钱却曲热容神逸师风时隽世罗赎款肆谈探丧潼溶佟夷推详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瞳人吴罗相吵萧曹小道狎戏邪不胜正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