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身;托体。 唐 袁不约 《胡越同舟赋》:“殊方何远,合志何深,因託质於刳木,遂忘言於断金。” 前蜀 韦庄 《又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趋时慙艺薄,託质仰恩深。” 宋 马令 《南唐书·女宪传·昭惠周后》:“婢子多幸,託质君门,冒宠乘华,凡十载矣。”《景德传灯录·无业国师》:“随念受生轻重五阴,向驴胎马腹里託质。”
“讬质”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由“讬(托)”和“质”二字组合而成,需结合字义和古文语境理解:
字义拆解
组合含义
“讬质”可理解为“将某物寄托于本质或实体”,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表达事物依存于某种基础或载体的抽象概念。例如:
使用场景
该词多出现于哲学、宗教或古典文学文本中,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若具体出处不明,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
建议:若此词来自特定古籍,请提供原文段落以便更精准解读;若为现代生造词,可能存在书写误差(如“托质”或“託質”)。
讬质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汉字词语,它是由“讬”和“质”两个字组成的。讬(tuō)的拆分部首是讠,笔画数为6画;质(zhì)的拆分部首是贝,笔画数为9画。
讬质作为一个词语并没有特定的来源,是由汉字的组合形成的。它也没有对应的繁体字形式。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讬质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汉字基本相同,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1. 他的言辞始终让人怀疑他的讬质。
2. 在这个崇尚真实的时代,讬质至关重要。
与“讬质”相关的词语有:质询、质朴、质疑、质量、质变、质感等。
与“讬质”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真实、诚信、可靠、实质等。
与“讬质”意思相反的词语有:虚伪、不实、靠不住、捏造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