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约束人的行为,使遵礼而行。《史记·滑稽列传》:“ 孔子 曰:‘六蓺於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2).有节操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洁皎分以守终,不逊避而苟免者,节人也。”
“节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这一含义源自《史记·滑稽列传》中孔子的观点:“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这里的“节人”指通过礼仪规范来约束人的言行,强调礼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行品》中提到:“洁皎分以守终,不逊避而苟免者,节人也。”
此处的“节人”指品行高洁、坚守原则的人,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抱朴子》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汉典)。
“节人”是一个成语,意为节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谨慎、节制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过分侵犯或侮辱他人。这个成语寓意着文明、礼貌、友善的社会交往。
成语“节人”由“艹”、“㇏”、“彡”共计三个部首组成,总共有八个笔画。
《节人》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表记》中,原句“六月有实,以致节人。”意思是在六月的时候收获了成果,表达人们应该得体的节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过分沉醉其中。
成语“节人”在繁体中的写法为「節人」。
古时候成语“节人”的汉字写法没有改变,仍然是“节人”。
他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总是能够节人,并且注重自身的形象。
节制、节欲、节奏、节日、节省。
克己、自律、自制。
放纵、肆意、不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