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可与三公相当的才能。《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又名之曰:‘ 孙 ( 孙礼 )疏亮亢烈,刚简能断, 卢 ( 卢毓 )清警明理,百练不消,皆公才也。’” 唐 刘长卿 《哭陈歙州》诗:“儒行公才竟何在,独怜棠树一枝存。”参见“ 公才公望 ”。
“公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公才”指可与三公相当的才能,常用于形容具备卓越治国或执政能力的人才。其中“公”指公正、公平,“才”指才能,强调兼具德行与能力的特质。
与“公才”相关的成语为“公才公望”,形容才识名望均符合三公(古代最高官职)的标准。
如需进一步考证文献或查看完整例句,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公才”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公”字意为公正、公平,指做事公正无私、不偏袒;“才”字表示才能、能力,指人的天资和学识。因此,“公才”可以理解为公正的才能或具备公正才能的人。
“公才”的拆分部首是“八”和“才”,其中“八”是表示人的部首,而“才”则是表示“才能”的意思的部首。“公才”的总笔画为11画。
“公才”的繁体字为“公纔”。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公才”一词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的写法是“公纔”。这里,“纔”是表示“只、仅”之意的偏旁,强调稀少、仅有的意思,加强了“公才”的独特性。
1. 他既有丰富的经验,又具备公才,成为了这个部门的领导者。
2. 这位法官因为公正的判决和卓越的才能而备受推崇。
组词:公正、才德、才华、杰才。
近义词:贤能、明才、公能。
反义词:私心、不才、无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