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马绊的意思、马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马绊的解释

(1).亦作“ 马靽 ”。系马的绳子。《北史·宋弁传》:“军人有盗马靽者,斩而徇,於是三军震惧,莫敢犯法。”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马将军田俊》:“方解衣将寝,忽一鬼朱髮青躯,高七八尺,自外入,解其马绊。”

(2).指蛟。 宋 陆佃 《埤雅》卷一:“蛟,龙属也,其状似蛇而四足,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眉交,故谓之蛟;亦蛟能交首尾束物焉,故谓之蛟也,俗呼马绊。”

(3).传说中的马蟥精。 元 郑元祐 《遂昌山樵杂录》:“问马绊何物,摇手不敢对。三更后至前驛,驛吏出迎,错愕曰:‘是何大胆敢越马绊来乎?’ 士啟 问马绊,驛吏乃言:‘此马黄精也,遇之者輒为其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马绊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名词,指用来约束马匹行动的绳索或皮革用具,通常系于马腿或马颈处以防止其自由活动。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被解释为“拴马的绳子”,属于传统畜牧工具的一种。

从功能上看,马绊在古代军事和农业中均有广泛应用。例如《水浒传》等古典文献中提到,骑兵常使用马绊固定战马,避免夜间行军时马匹走失。在民俗文化中,北方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至今保留用皮质马绊管理马群的传统,其形制多为两股交叉的皮带,兼具实用性与工艺性。

语言学角度上,“马绊”也延伸出“阻碍”的隐喻义。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曾以“人生路上多马绊”比喻行事受阻,体现了词汇在口语中的灵活演变。

参考资料:

  1.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2. 《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3. 《中国畜牧工具史》农业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马绊”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义项:

1.系马的绳子

指用于拴住或固定马匹的绳索。该义项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如:

2.指蛟(传说中的龙属生物)

宋代陆佃《埤雅》中描述蛟的形态,并提到“马绊”是蛟的俗称,因其能缠绕束缚他物而得名。

3.传说中的马蟥精

元代文献《遂昌山樵杂录》记载,民间认为“马绊”是一种名为“马黄精”的精怪,会袭击人类。



“马绊”既有具象含义(拴马绳),也有神话色彩(蛟、精怪)。其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前两种解释更具普遍性,第三种多出现于志怪传说中。

别人正在浏览...

隘阒案鞫白民辩客秉质波律香彩藻车府令驰驶崇事牀敷除夕待教淡蒙蒙珥笔焚污规鉴过头杖含经鹤躯澒澒红妆皇天子呼和简码解甲记里鼓积日劳伐雷令风行敛目励声离乡背井没而不朽枚枚靡侈目的男人泥娃娃盘杠子丕崇辟幕平两辟寝潜军七颠八倒青绂秦声穹质绕梁遏云认户人样鰕胊汝南评善财社群书声琅琅送往事居贪猾谭鑫培详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