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妄粉饰,虚假不实。《资治通鉴·汉王莽天凤三年》:“﹝ 莽 ﹞曰:‘夫地有动有震,震者有害,动者不害。《春秋》记地震,《易·繫》坤动;动静辟翕,万物生焉。’其好自诬饰,皆此类也。” 明 李贽 《与方訒庵书》:“则天地日月昭鉴吾兄,名位不期高而自高,子孙不期盛而自盛矣,非诬饰之词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妇女·假昙阳》:“然和同三教,力摈旁门,语俱具 弇州 侍中,初非诬饰也。”
“诬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源于“诬”和“饰”两个字的组合。在汉语词典中,“诬”指诬陷、诽谤或捏造事实以损害他人名誉,而“饰”则表示掩饰、装饰或伪装。因此,“诬饰”整体意为通过诬蔑或诽谤的手段来掩饰真相或自身过错,常用于描述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即先诬告他人,再通过虚假的修饰来掩盖事实,以达到误导或逃避责任的目的。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文或特定语境中,强调一种虚伪的欺骗性行为。
从词源和用法来看,“诬饰”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复合性特征。例如,在古典文献中,它可能用于批判伪善或欺诈行为,如诬陷他人后通过花言巧语来掩饰罪行。这种含义反映了汉语中对道德诚信的重视,常与“诬告”“掩饰”等近义词相关联,但更突出行为的双重欺骗性。
为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以下解释参考了权威汉语词典来源:
“诬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虚妄粉饰、虚假不实,通常指用不实之词掩盖或美化真相,带有故意误导的性质。
基本词义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诬”指捏造事实,“饰”指粉饰或掩盖,组合后表示通过虚假言辞歪曲真相,以达到掩盖错误或美化不当行为的目的。例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王莽“好自诬饰”,即指其用虚假言辞掩饰过失。
词源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籍或正式语境,如明代李贽曾用“非诬饰之词也”强调言论的真实性。现代用法中,可描述个人或团体通过编造理由、篡改事实来逃避责任或误导他人。
注意事项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近义词辨析,可参考《资治通鉴》相关段落或权威词典。
哀嗟白山黑水抱犊报更表姐鼻饲偿补馋獠逞欲黜嫚淳壹弟晜地老虎恶世沸渭飞掷风尘物表鵩谶梗崄卦变孤居翯翯毁宅假道学加饭践年交替结鳞敬尚积湿机务段居功自傲举止不凡凯宴烂缦楝实挛结美寳蝥贼木笺木兰闹忙蹑空拗格前头漆黑秋吹仁智如履薄冰塞渊桑果煞白煞痒身计手册碎翦套索痛咽咽韦弁乌灯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