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孥的意思、寄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孥的解释

寄托妻子和儿女。《国语·郑语》:“君若以 周 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 韦昭 注:“妻子曰孥。”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乍容身於 白社 ,亦寄孥於 伯通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寄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要点理解:

  1. 基本释义
    “寄孥”指寄托妻子和儿女,即因特殊原因(如战乱、迁徙等)将家人暂时安置于他处。其中,“寄”意为托付、寄存(),而“孥”指妻子和子女()。

  2. 文献例证

    • 《国语·郑语》记载:“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此处描述因周朝危难,将家人与财物托付他国。
    • 南朝沈约《郊居赋》中“寄孥於伯通”,亦指将家人托付他人照料()。
  3.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多与动荡社会背景相关。例如战乱时,人们为避祸将亲属安置至安全之地,体现了古代家族观念与生存策略。

  4. 现代使用
    “寄孥”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文言词汇,多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解读中。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国语》等典籍原文,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寄孥》的意思

《寄孥》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将孩子送到别人家中托付抚养的行为,也可以指代被人托付抚养的孩子。

拆分部首和笔画

《寄孥》的拆分部首是宀(宀字旁),是一个形声字,由“宀”和“女”组成。

宀(mián)是表示“房子”的部首,它一共有三画。

女(nǚ)是表示“女性”的部首,它一共有三画。

《寄孥》一共有11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寄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家庭制度。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家庭中的孩子可能被送到亲戚、朋友或寄养家庭中抚养成长。

繁体字“寄”在《寄孥》中保留了其原有的形态,与现代简化字相比,它的结构更加复杂。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字形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寄孥》的字形稍有差异,可以通过参考古代文献和碑铭等资料来了解其写法。

例句

1. 为了求学的机会,父母将他寄孥给了一位贵族家庭。

2. 孤儿被政府寄孥给了有爱心的志愿者。

组词

寄养、寄宿、托孤、代养、寄居等。

近义词

托养、寄养、代养。

反义词

亲自养育、自养。

别人正在浏览...

扒车扁率别殿丙鉴不好不坏测划抄手愁烦锄杠灯树吊场陡险贰负发家致富風傳关乎衮球海商红虾闳整挢引假招子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解酲精理锦帏鸾掖路数梅花岭名宝名缰利锁铭识末宦骈肩迭迹蒲矢谦亨倩女离魂情首劝农使壬佞上义生疼剩余神仪试验双柑斗酒四支桃印通灵台讬孤寄命枉误猥懑危言耸听畏影恶迹吾侬五月花号乡耋享名萧屑小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