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神仙秘籍或道教经典。 唐 陈子昂 《南山家园独坐思远率成十韵》:“凤藴仙人籙,鸞歌 * 琴。” 唐 王维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诗:“洞有仙人籙,山藏太史书。” 赵殿成 注:“《隋书·经籍志》:道经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亦省称“ 仙籙 ”。 唐 钱起 《幽居春暮书怀》诗:“仙籙满牀閒不厌,《阴符》在篋老羞看。”《西游记》第四回:“众天丁知他受了仙籙,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挡,让他打出天门去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 龟年 疏懒,难随妙工;辞家竟把仙籙诵。”
“仙人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宗教与文学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词本义溯源
“箓”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道教的秘文、符箓”,原指记载天神名讳、职司的文书,后衍生为道教修行者受戒、授职的凭证。而“仙人”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长生仙去之人”,特指通过修炼得道、超脱凡俗的存在。二者结合,“仙人箓”字面可理解为“记载仙道法门或仙人名录的典籍”,常见于道教文献与古典文学。
2. 宗教语境中的功能
据《道教大辞典》记载,仙人箓在道教仪式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象征修行者受箓后获得仙界认可,如《三洞修道仪》所述“受箓者名入仙籍”;二是作为召请神灵的法器,如《云笈七签》提到“箓者,三天妙炁,十方神仙灵官名号”。此类符箓多用于斋醮科仪,体现道教“天人感应”的宇宙观。
3. 文学意象的延伸
在诗词歌赋中,“仙人箓”常被赋予隐喻色彩。例如《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见“金陵十二钗正册”时,脂砚斋评注以“此乃仙宫幻境之册,非尘世所有”,暗合“仙人箓”暗藏命运玄机的意象。唐代李商隐《碧城》诗中“玉检赐书迷凤篆,仙人箓札锁丹房”更以“箓”喻指难以触及的仙界秘奥。
参考资料
“仙人箓”是道教文化中的术语,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仙人箓(拼音:xiān rén lù,注音:ㄒㄧㄢ ㄖㄣˊ ㄌㄨˋ)指道教经典或神仙名册,通常与修炼成仙、长生不老的信仰相关。其核心含义包括: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道教经典或文学研究文献。
剥取表貉标树钞突扯铃称斤约两笞督从学的达狄道丁匠独梁顿迟恩同山岳飞飙杠首根子谷牝还脚诃谏红灯緑酒洪灾圜好践政僬侥敬候进祝开运昆吾刀来麰老弟老酱棚緑头鸭曼绰满额嫚娒庙略明庭末秋牧猪奴戏怦然心动平复帖浅昧峭发青史传名去来今三色堇山竹侍祠双岗术法书剑四德三从锁链肃雍无角龙乌斯藏无替祥正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