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马鞌的意思、马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马鞌的解释

即马鞍。《新唐书·地理志三》:“﹝ 太原府 太原郡 ﹞土贡:铜镜、铁镜、马鞌、梨、蒲萄酒及煎玉粉屑。”参见“ 马鞍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马鞌”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异形词,专指古代马具中的鞍具,通“马鞍”。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鞌”为“鞍”的异体字,二字在《说文解字》中皆释作“马鞌具也”,指架在马背上供人骑坐的皮质或木质器具。该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典籍,《左传·成公二年》载“癸酉,师陈于鞌”,此处“鞌”即指齐国地名,因当地盛产马鞍而得名,佐证了该器具在先秦时期已广泛使用于军事领域。

从形制功能分析,马鞌包含鞍桥、鞍座、鞯垫三部分,《考工记》记载周代已有专门制作“六辔既均,载鞍载鞚”的“舆人”,说明其制作工艺已被纳入早期手工业体系。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特别强调:“鞌所以被马,取其安也”,揭示了该器具在保障骑乘舒适性方面的核心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马鞌”是“马鞍”的异体写法,指古代骑乘时置于马背上的坐具。具体解释如下:

  1. 字形结构
    “鞌”由“安”和“革”组成:“革”表示皮革材质,“安”取其安稳之意,合指用皮革制成的骑乘稳定装置。

  2. 功能与用途
    马鞍通过木质或金属框架包裹皮革制成,主要作用是固定骑手位置、分散压力,同时保护马背。古代战争中,马鞍对骑兵作战至关重要。

  3. 历史文献关联
    需注意“鞌”在古籍中可能指代地名,如春秋时期著名的“鞌之战”(今山东济南附近)。但“马鞌”一词专指马具,需结合上下文区分。

  4.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统一写作“马鞍”,“鞌”仅见于古籍或特定文献中。例如《说文解字》载:“鞌,马鞌具也。”

若您遇到的是文献中的“鞌”字,建议进一步提供上下文以确认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八等白首之心百样玲珑并州儿鄙下不停当臣节创立穿落纯仁绰削黨莽鞮汗弟靡飞浪蜚翘忿隘封守冯云山改期瓜蒂丱齿扢蒂鸿迹护摄接羔吉呵德晶顶开航窥逾括检辽阆灵泛茅檐莫胡卢模式识别女眷盘杅评话起予荣归上道召父杜母慎法圣保罗大教堂神经元识韩锼剔岁时穗轴探摸挞责天夺退行王程无颠倒五心六意相訾狎熟些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