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ut]∶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切磋琢磨
(2) [learn from each other by exchanging views;compare notes]∶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
以资切磋。——清· 刘开《问说》
无人切磋
(3) [pain]∶喻痛恻
心内切磋
亦作“ 切瑳 ”。1.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 三国 魏 阮侃 《答嵇康诗》之一:“良玉须切磋,璵璠就其形。” 清 汪懋麟 《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怀》诗:“惜阴在分寸,攻石须切磋。”参见“ 切磋琢磨 ”。
(2).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荀子·天论》:“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 宋 王安石 《寄吴冲卿》诗:“切瑳非无朋,阻阔嗟何速。” 明 黄信 《明道篇》卷三:“故相与议论之间,切磋最为难。”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现在零星的个人,还在刻木刻的是有的,不过很难进步。那原因,一则无人切磋,二则大抵苦于不懂外国文,不能看参考书,只能暗中摸索。”参见“ 切磋琢磨 ”。
(3).喻痛恻。 汉 王褒 《九怀·株昭》:“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切磋汉语 快速查询。
切磋是一个承载中华文化智慧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相互探讨、研究来提升学问或技艺。《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比喻在学问、技艺等方面互相商量研究,取长补短”。
从词源角度分析,“切磋”最早源于古代工艺术语。《汉语大词典》指出,“切”本指加工骨器的工艺,“磋”指打磨玉器的技艺,《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用此意,后引申为学问德行上的精益求精。
现代汉语中,“切磋”多用于学术、技艺等领域的交流场景,例如:“两位科学家通过学术会议切磋观点”“传统武术讲究师徒切磋技艺”。鲁迅在《书信集·致李桦》中也提到“切磋之益”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该词既保留了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切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ē cu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工艺起源
源自古代器物加工工艺:“切”指切割兽骨,“磋”指打磨象牙(如《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一过程象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发展为成语“切磋琢磨”。
字义分解
学问道德的研讨
比喻人与人之间在知识、技能或道德修养上相互交流、探讨和勉励。例如:“两国科学家聚在一起切磋技术”。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互相商量、研讨”。
广泛的应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参考《诗经》相关篇章或现代语言学解析。
安体辩义兵防冰斯並頭叢裁皮财政补贴残碑层峦迭嶂惩处称合承侍宠用大路得实敦煌恩诱鹗书丰澍凤帐梗崄广岸官租桂皮国重姑壻含水豪唫隳败回头是岸滹沱及艾俭饿愧丧老成炼达两限房溜淌挛弱露己扬才覼举鑪炭眉扬目展门鼻儿蒙事难点南容尼站烹小鲜愆义忍饥受饿社稿噬负睟面盎背泰陵天公玉戏天庥芜鄙无弦琴遐外谐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