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风嘶般的叹息声。《文选·马融<长笛赋>》:“靁叹頽息,搯膺擗摽,泣血泫流,交横而下。” 李善 注:“叹声若雷,息声若頽也。”
“颓息”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uí xī,其基本含义指如风嘶般的叹息声,常见于古典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解析
具体含义
该词出自《文选·马融〈长笛赋〉》中的“靁叹頽息,搯膺擗摽”,李善注:“叹声若雷,息声若頽也。”形容叹息声如风嘶般低沉哀切()。
其他解释争议
有少数来源(如)将其解释为“精神状态低落、失去斗志”,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读,需谨慎参考。
“颓息”主要用于描述叹息声的悲凉感,需结合古典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长笛赋》原文或《文选》相关注释(来源:)。
颓息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常见的意思有:
1. 疲惫不堪,精神萎缩的状态。
2. 犹豫不决,缺乏斗志的状态。
颓息的拆分部首是风,总共有12个笔画。
颓息的来源与“颓废”有关。颓废原本表示荣华富贵消退,后来引申为心理上的消沉和精神上的疲倦。颓息是由颓废一词转义而来的。
颓息的繁体字为頹息。
古时候,颓息的写法可能不同于现代汉字。因为汉字的书写方式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
1. 在繁忙的工作之后,他感到一阵颓息,无法集中精力。
2. 失败的连续让他渐渐颓息,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颓废、颓败、颓靡、颓然等。
疲惫、倦怠、萎靡。
奋发、振作、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