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犀椎 ”。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小槌。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阿翘 ﹞俄遂进白玉方响,云本 吴元济 所与也,光明皎洁,可照十数步。言其犀槌,即响犀也,凡物有声,乃响应其中焉。”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土花曾染 湘 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参见“ 方响 ”。
“犀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和乐器相关记载:
基本定义
犀槌指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使用的犀角制小槌,用于敲击方响的金属片发声。这种槌因材质珍贵(犀角)而得名。
文献出处
关联乐器“方响”
方响是中国古代一种编悬式打击乐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的长方形铁片组成,悬挂于木架上,用犀槌敲击演奏,盛行于隋唐时期。
部分词典提到“犀槌”可比喻极其珍贵的人或物,源自“犀”象征稀有(如犀角珍贵),而“槌”则可能取自其功能性。但此用法在古籍和权威文献中较少见,更多属于现代词典的扩展释义。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唐代《杜阳杂编》或清代诗词相关文献(来源:)。
犀槌是一种古代文物,用于磨犀角或槌打其他物品。在现代汉语中,犀槌被引申为指代一种坚硬且有力的工具或武器。
犀槌的拆分部首是牙(yá),由3个笔画组成。
犀槌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在书法作品中,犀槌被用于描述一种有力的墨迹。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犀槌的形状也逐渐与犀角或其他坚硬的工具相类比。
犀槌的繁体字是「犀槌」。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犀槌在古时候的写法为「犀鎚」。
1. 他手握犀槌,一锤将门锁砸开了。
2. 这个小说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就像一把犀槌。
犀槌没有常见的组词用法。
近义词:犀锤、犀锤子
反义词:柔软、脆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