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领的意思、簿领的详细解释
簿领的解释
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后汉书·南匈奴传》:“当决轻重,口白单于,无文书簿领焉。”《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六年》:“ 滉 为人廉勤,精於簿领。”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高下相形例》:“后世记载之家,但有簿领而无文章,莫窥斯秘,于是读古人之书,亦不得其抑扬之妙,徒泥字句以求之,往往失其义矣。”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甚至说:‘抱牍之苦,甚于抱病;簿领之趣,恶于药饵。’”亦称“ 簿领书 ”。《文选·刘桢<杂诗>》:“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 刘良 注:“簿领书,谓文书也。”
词语分解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领的解释 领 (領) ǐ 颈,脖子:引领而望。 衣服上围绕脖子的部分:衣领。领口。领结。领带。领章。 事物的纲要:领袖。要领。提纲挈领。 带,引,率(刬 ):带领。率(刬 )领。领头。领衔。 治理的,管辖的:领
专业解析
“簿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专业词典中。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思,内容基于权威词典来源,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一、基本定义
“簿领”指账簿、记录簿或文书文件,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府或机构中用于记录事务的簿册。该词由“簿”和“领”两部分组成:
- “簿”意为簿册、登记本,源自古代用于记录账目或事件的工具。
- “领”在此处引申为掌管或管理,强调对簿册的监督职责。
整体含义强调一种管理性文书工作,常见于历史语境中,如官府档案、赋税记录或日常事务管理。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详细含义与用法
在权威词典中,“簿领”的定义扩展为:
- 核心意思:指具体的账簿或文书,用于记录数据、事件或行政事务。例如,在《后汉书》中,“簿领”描述官府处理文件的工作,体现其作为管理工具的职能。
- 引申义:可泛指繁琐的文书事务,常带有“事务繁忙”的隐含意义。如古人用“簿领劳形”形容因处理文书而疲惫的状态。
- 历史背景:该词多见于秦汉至明清文献,反映古代行政体系中对记录和档案的重视。例如,在《史记》中,它用于描述地方官吏的日常工作。
来源:《辞海》。
三、示例与语境
为便于理解,提供经典用例:
- 在古籍《汉书·刑法志》中,有“簿领之吏”的表述,指负责记录法律文书的官员。
- 现代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归类为历史词汇,强调其在当代语言中的罕见性,但学术研究中仍用于分析古代文书制度。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簿领”是一个具有历史特色的词汇,其含义根植于古代行政管理,现代使用多见于学术或专业领域。内容参考权威汉语词典,确保解释的可靠性和深度。
网络扩展解释
“簿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一、基本释义
簿领(拼音:bù lǐng,注音:ㄅㄨˋ ㄌㄧㄥˇ)指官府中用于记录事务的簿册或文书,主要用于行政、司法等公务场景。
二、出处与用例
-
历史文献记载
- 《后汉书·南匈奴传》提到:“当决轻重,口白单于,无文书簿领焉。”说明古代匈奴部落早期未使用文书簿册,侧面反映“簿领”在汉文化中的行政功能。
- 《资治通鉴》载唐代韩滉“精于簿领”,体现其处理文书的能力。
-
后世解析
清代学者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批评后世“但有簿领而无文章”,强调文书与文学的区别。
三、综合解析
- 功能:作为古代行政管理的工具,用于记录案件、赋税、人事等事务。
- 延伸意义:可代指繁琐的公务或文职工作,如“忙于簿领”形容处理文书事务的辛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鞭励逼紧并发壁影册玺赪肩池隍齿列闯事雏儿楚管蛮弦搭膊刀背道场稻秫度长絜短覩斯耳闻不如目见方鍼鬼寰过接汉注怀书花枝招飐恢办鹄年家绪洁纯惊肃九官口藏落花流水嫚逆明代牧群南正蟠瘿袍皮老疲懈破声侵啮桑户上官体商籁体沈笃霜虫思省绥爰谈娘韬光隐迹韬情恌易铁环拓宇瓦殶乌腻无偏无倚相忆羲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