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木脑的意思、木头木脑的详细解释
木头木脑的解释
形容呆板、迟钝,犹言呆头呆脑。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 姜夫人 :‘……这个道理不浅,听懂了吗?’ 戚戚 :(木头木脑)‘听懂了。’” 沉虎根 《小师弟》四:“可是这时的小师弟已经是瘦得可以了……而且变得木头木脑,竟连他母亲来看他也会显得冷冰冰的。”
词语分解
- 木头的解释 砍伐下的树木的统称详细解释.尺度名。古代工匠量材伐木,以人头取度而名。《周礼·考工记·车人》“半矩谓之宣” 汉 郑玄 注:“半矩,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人头之长也,柯樨之木头取名焉。”参阅 清 桂馥
- 脑的解释 脑 (腦) ǎ 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颅腔里,主管感觉和运动。人脑又是思想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器官:脑髓。脑子(a.脑;b.指思考、记忆等能力)。脑筋。脑海。脑际。脑壳。脑颅。脑神经。脑下垂体。脑
专业解析
“木头木脑”是汉语中常用的四字俗语,其含义可从词源、结构、语义三个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结构分析
该词由两个“木”字叠加构成,属于ABAC式重叠结构。“木”本义指树木,《说文解字》注:“木,冒也,冒地而生”,后引申为“质朴、呆板”的特性(《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重复使用“木”字形成强调效果,凸显呆滞状态。
二、基本释义
形容人反应迟钝、神情呆板,如:“他木头木脑地站着,半天说不出话”(《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核心语义包含:
- 思维迟缓:对外界信息处理速度慢
- 表情僵硬:缺乏灵活的面部反应
- 动作笨拙:肢体协调性差
三、引申含义
在方言使用中衍生出特殊语境义:
- 褒义用法:形容人憨厚老实(如西北方言)
- 中性描述:特指专注状态下的神情(见汪曾祺《受戒》)
- 拟物修辞:将人比作无生命体的文学手法
四、权威参考
-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为江淮官话特征词汇
- 周荐《汉语成语结构研究》将其归类为“偏正联合式”复合词
-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木”的呆板义项始见于唐代文献
(注:因平台限制不添加具体链接,文献信息可在中国知网、商务印书馆官网等权威平台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木头木脑”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思维迟钝、反应迟缓,缺乏灵活性和敏锐性,常带有“呆板、笨拙”的意味。
详细解释:
-
词义构成
- “木头”象征缺乏灵活性,比喻思维僵化;“木脑”则强调头脑迟钝。两者叠加,强化了“呆滞、不灵光”的意象。
-
出处与用法
- 该成语最早见于沈虎根的小说《小师弟》,例句如:“变得木头木脑,连母亲来看他也显得冷冰冰”。
- 曹禺的《王昭君》中也有类似用法,如人物对话时形容对方反应迟钝。
-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呆头呆脑、愚钝不敏。
- 反义词:聪明伶俐、机敏灵活。
-
语法与结构
- 属于联合式成语,通常作谓语或定语,如“他木头木脑地站着”。
- 英文可译为“with a wooden head”,强调头脑僵硬。
常见误解:
- 有低权威来源称其“指代猪”,但此说法缺乏依据,实际仅用于形容人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具体语境或例句,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应用。
别人正在浏览...
鳌头独占阿阇百宿白泽搬运标准台秉质草签柴毁骨立成擒冲冠发怒楚粽璀错蝶舞斗絶一隅端恪敦淳丰妍富家巨室刮躁桂阃贵僚寒夜韩张槐烟豁指头皦白交杯姣媚凈觉咎戒练卒龙攀凤附龙王兵旅费谋如涌泉男高音南华老仙辗动拼拢拼争皮伤肉绽镪道强加于人轻薄莲华请见邛莱入觐三窝两块神皋沈蛊申着摄相室奉石芥四平探察徒刑忘八蛋悉达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