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骆驼刺的意思、骆驼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骆驼刺的解释

落叶灌木。枝上多刺,叶长圆形,花红。生于沙地,是骆驼的牧草。《中国民间故事选·自己跳水》:“冬天, 阿凡提 赶着驴,驴驮着一驮骆驼刺上市去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骆驼刺(学名:Alhagi sparsifolia)是豆科骆驼刺属的多年生灌木,在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生长于干旱地区的耐旱植物,叶退化成刺状,根系发达,骆驼喜食"。该植物具有以下特征:

  1. 形态特征 茎秆高40-80厘米,叶片退化为倒卵形鳞片状结构,表面覆盖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6-8月开紫红色蝶形花,荚果串珠状,成熟后呈黄褐色。

  2. 生态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包括新疆塔里木盆地(年均降水量<100毫米区域)、河西走廊戈壁滩及内蒙古阿拉善荒漠,海拔范围800-1500米。《中国沙漠植物志》记载其垂直根系可达地下15米,水平根系可延伸30米以上。

  3. 生态价值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显示,单株骆驼刺可通过蒸腾作用年均固沙3.8立方米,其根瘤菌年固氮量达45kg/ha。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骆驼刺群落可使地表风速降低62%-77%。

  4. 文化意义 《西域风物志》记载,古代丝绸之路商队利用骆驼刺作为天然里程标记。维吾尔语称其为"托格拉克阔依",意为"沙漠卫士",其花期汁液可提炼传统染料。

注:参考文献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植物志》第42卷、《干旱区植物生态学》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公开研究成果编撰。

网络扩展解释

骆驼刺是一种生长在干旱地区的耐旱植物,其名称和特性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名称由来

骆驼刺因茎部生有坚硬刺状小叶而得名,同时它是沙漠中骆驼的主要食物来源,故又名“骆驼草”。在古兰经中也有记载,阿拉伯语中别名“Alhagi”意为“朝觐者”,与其历史用途相关。

二、形态特征

三、分布与生长环境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及中亚荒漠,常见于沙地、戈壁、盐碱地等干旱环境。其根系发达,可达地下20米,能吸收深层水分。

四、生态与实用价值

  1. 生态作用: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被誉为“沙漠勇士”。
  2. 饲用价值:骆驼、牛、羊的主要牧草。
  3. 药用功效:全株可入药,具滋补强壮、涩肠止痛作用;花可食用,刺蜜有止泻效果。

五、文化意义

在民间故事和沙漠生态文化中,骆驼刺象征顽强生命力,如《中国民间故事选》中提及其在沙漠经济中的作用。

(如需完整信息,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怆柏车扳翻疤痆瀑练鲍叔悲酷部卒産物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承重笞箠垂直处议初愿打辫子单居单子大疋大千世界琱履鼎脚鼎祚冬天个人混合泳顾恺之锢路寒馁后命皇骇枷禁金辉玉洁刊书謰謱连樯理要哤襍名媛目的地南明佞口醲醇攀尾柱袍泽之谊屏隐皮褥茜草谦人觑看弱子三让生后水解肆类肃菁谈助霆电瓦甓违隔磈氏